天安門城樓毛澤東畫像的八次更迭第一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解放大會 主筆:董希文
第二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7月7日,紀念“七七”抗戰12周年大會 主筆:董希文
第三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主筆:周令釗
第四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主筆:辛莽
第五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 主筆:辛莽
第六幅畫像懸掛時間: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 主筆:張振仕
第七幅畫像懸掛時間: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筆:張振仕
第八幅畫像懸掛時間:1967年10月1日至今
原標題:毛澤東畫像:八次更迭確定最終版本
北緯39度54分26.37秒,東經116度23分29.22秒,從這個點向四周擴展44公頃土地,鋪著特制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這里是天安門廣場,也被比喻為整個中國的心臟。
60多年來,這個廣場不僅記錄了若干重大的歷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種永久或臨時的建筑,也成為代表這個國家的符號。在國慶來臨之時,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靠近這些舉國熟悉的符號,去發現其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彩色巨幅畫像,是全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幅肖像畫。
這也是全亞洲最大的手繪領袖畫像,用20天的時間完成,每年重畫一次。
畫中主人公的形象經過了8個版本的變遷,最終的版本是1967年10月1日確定的。之后的47年里,廣場上的人不論走到什么位置,都會發現畫像中那位老人的目光,始終都在注視著你。
主席像畫室:
天安門城樓后身8米高的鐵棚子
深夜,兩輛重型吊車從天安門城樓的中間門洞中緩緩駛出,新繪制的毛主席像在一輛小貨車上靜靜等待。頭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先緩緩下到城樓畫像的后方,用繩子做好固定,吊車穩穩地將懸掛了一年的毛主席舊畫像吊起,緩緩落地。
緊接著,吊車的掛鉤會被固定在新畫像頂端,新畫像隨即開始起吊,經過天安門城樓門洞上方懸掛在城樓的正中。整個更換過程一般不會超過40分鐘。
這樣的儀式每年一次,已經持續了48年。在1966年8月以前,每逢重大節假日,天安門城樓上才懸掛毛澤東畫像,平時在城樓上是沒有的。1966年8月以后,經中央決定,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天天懸掛,每年國慶節前要更換一幅新的。
和繪制其他位置的領袖肖像畫不同,繪制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設有專門的畫室。為了便于繪制完成后的畫像運輸、懸掛,它就設在天安門城樓后邊院內。很長一段時間,這是一座90多平米,8米多高相當于三層樓高的鐵棚子,用鐵皮搭畫室主要為了防火。
據領袖肖像組邢秋成回憶,師傅王國棟和師兄葛小光使用的這個畫室,頂部都是由半透明的玻璃搭成的。“這叫天光,畫油畫自然光非常重要,而且太陽光還不能直接照射在畫板上,光線一定要柔和。”如今,鐵棚畫室已經升級改造,添加了空調和很多設施,更新了畫像的吊裝設備。
1978年8月,邢秋成承擔了天安門廣場歷史博物館正中毛澤東畫像的繪制工作。在繪制的間隙,他也會來到師傅王國棟繪制主席像的畫室。走進畫室,巨幅的毛主席像就在眼前,其他地方還擺放著正在繪制的孫中山、列寧、斯大林等領袖的畫像。
師傅站在6米,兩層樓多高的木制梯子上,聚精會神地畫著主席像。“這時,我往往會一言不發,就站在師傅身后,認真體會師傅在畫像時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仔細地看著、學著。”如今,畫室的條件改變了很多,可以推動的木梯早已經變成了省力的液壓電動升降梯,給繪制者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