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9日電(信蓮)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發表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張維為的文章,推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稱該書為了解習近平、把握中國大勢的重要工具。以下為文章全文:
過去三十來年,中國發展之快、變化之大,可謂人類歷史上所罕見。三十多年,外界對中國的預測有樂觀的,有悲觀的,有意思的是悲觀的幾乎都錯了,樂觀的幾乎都對了。原因是悲觀者誤判了中國發展的大勢。
中國今天發展的大勢是什么?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上個月底剛出版。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那就是中國將從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深化改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真正現代化,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全成功。
習近平強調這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福祉”,決策者一定要與人民“心心相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了解民情,抓住重點,以點帶面,推動中國的全面進步。
書中介紹了習近平主持制定的宏偉改革藍圖,它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在介紹中國改革藍圖的同時,也介紹了這一改革藍圖的制定過程,有助于讀者了解中共中央的決策過程,這是一種“新型民主集中制”,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迅速崛起離不開這種新型決策制度的成功。
文集也闡述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許多觀點,包括關于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內政與外交的關系等,包括關于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外交方針、國防建設、群眾路線、反腐倡廉、選賢任能等許多問題的論述,這一切對于外界了解中國發展的大勢,了解中國道路和中國理念都極有參考價值。
展望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習近平是一個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的人,也是一個用世界眼光看中國的人。他走訪過近百個國家,認為中國應該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世界各國應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他認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也要與時俱進,以更好地滿足世界人民的要求。
這本書收集了習近平關于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大量論述。這些論述已經或正在融入中國今天的戰略方針和外交政策之中。例如,他從中國文化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外交理念,在中國與鄰國的關系中,他倡導“親、誠、惠、榮”的理念,他強調中國對外關系中要有正確的義利觀。
他提出了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一系列具體的共贏戰略。他認為“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
他高度評價和積極推動中俄關系的發展,認為“中俄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系,更是最好的一組大國關系。”他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指出“兩國關系已進入互相提供重要發展機遇,互為主要優先合作伙伴關系的新階段”。他提出要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雙方需要“大處著眼、登高望遠,小處著手、積微成著”。他高度重視中歐關系,主張建立亞歐之間的“和平穩定”之橋、“增長繁榮”之橋、“改革進步”之橋、“文明共榮”之橋。
他認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應該“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這本著作相當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習近平的哲學觀、為政觀、改革觀、歷史觀和國際觀,展現了他治國理政的主要思路和風格,確實值得所有關心中國的人士細細品讀。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
盤點習近平外交理念:以“中國智慧”處理國際關系
善始善終 善作善成 學習貫徹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總結大會重要講話之一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首發式在法蘭克福舉行
習近平對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6.6級地震作出重要指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