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際新聞>

    日裔獲獎者吐槽科研環境 諾獎大國風光背后存隱憂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10-12 09:12

      中村召開新聞發布會。

      中村修二

      天野浩

      赤崎勇

      健康軟件充斥著手機APP。

      日裔諾獎獲得者吐槽日本科研環境

      7日,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兩名日本科學家和1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分享了這份榮譽。迄今為止,日本是亞洲國家中斬獲諾貝爾獎數量最多的國家——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

      不過,諾貝爾獎是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絕對標志,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同聲音。而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8日在獲得諾獎后毫不客氣地吐槽日本的科研環境“扼殺創新”,加上今年8月發生的諾獎大熱人選笹井芳樹因卷入弟子學術造假丑聞自殺事件,都在昭示日本科研風光背后暗藏的一些隱憂。—— 專題文字:王希怡

      本報訊 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開發了具有實用性的藍光發光二極管(LED)的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

      在日本一片歡呼和喝彩聲中,其中一名諾獎得主、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卻發出了不太和諧的聲音。他在獲獎后公開吐槽日本科研環境,并聲稱正是當年對日本科研環境的不滿和怒氣鞭策他不斷努力,最終獲得成功。

      諾獎成果報酬低

      最初獎金僅185美元

      據報道,中村修二曾因藍光LED的發明專利權和利益問題,與前雇主日亞化學之間經歷了曠日持久的嚴重沖突和糾紛,外界猜測這直接導致他后來與日本反目成仇,加入美國國籍。

      中村7日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召開的記者會上,回顧他在老東家日亞化學工業公司的不快就職經歷。1993年,中村開發出了大量生產氮化鎵結晶的技術,制作出了明亮的藍色LED,從而實現了產品化。日亞化學申請專利。不過,這一重大成就帶給中村的僅僅是公司發放的2萬日元(約合185美元)獎金。

      2001年,中村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亞就藍色LED技術支付200億日元(1.9億美元)補償金。中村勝訴,日亞化學上訴,東京高等法院勸說雙方和解,把補償金降為大約6億日元(550萬美元)。最終,雙方達成8.4億日元(780萬美元)和解協議。

      除了中村的吐槽,也有日本媒體在一片歡呼聲中冷靜地對日本今后的科研發展表示擔憂。《朝日新聞》的報道稱,此次獲獎的三名研究者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當時日本的科研經費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長,但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科研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

      學術丑聞

      諾獎大熱涉造假自殺

      學術競爭催生“歪道”

      相較于中村的批評,在國際上對日本科研界聲譽造成更重大打擊的是今年8月發生小保方晴子學術造假事件。該事件成為繼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造假事件后,國際科學界最大的丑聞。

      事情緣起于今年1月,日本“美女研究員”小保方晴子在英國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具有突破性的干細胞研究論文,一時名聲大噪,甚至被追捧為有望沖擊諾貝爾獎的“日本居里夫人”。

      但是,小保方晴子的論文很快引起涉嫌造假的質疑。4月9日,小保方晴子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自己“疏忽大意、學業不精、不成熟”。《自然》在7月2日宣布撤回這兩篇論文,小保方晴子也身陷學術不端的審查風波。

      8月5日,造假的另一關鍵人物——小保方晴子的導師、日理化學研究所發生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樹在位于神戶市的研究中心內自縊身亡。

      笹井自殺悲劇也引起了日本對科學界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

      有日本媒體指出,笹井的悲劇與日本科研界競爭激烈,科研人員急于出成果的浮躁心態有關。分析人士稱,自從2012年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因為IPS細胞的研究成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后,日本全國的關注度都集中在山中教授身上。作為同一領域的重要專家,笹井倍感壓力。為了對抗山中教授,理化學研究所就決定推出小保方的美女科學家路線,導師笹井在背后護航。此外,理化學研究所內也有競爭,沒有一定的成果就會削減研究經費。

      事實上,小保方晴子造假丑聞爆發后,日本對科研道德問題進行整頓數月以來,連山中也受到了牽連。

      4月28日,山中亦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他人對其于200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實驗數據的質疑。但他否認存在捏造行為,并表示論文結論可信。

      五大隱憂 成日本“諾獎”瓶頸

      隱憂一:中美韓“夾擊” 日企競爭力下降

      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例,近年來,日本制造商在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公司以及后起之秀中國手機(小米)和平板電腦制造商的“夾擊”下,被逼得在國際市場上幾乎無立足之地。

      而在環保產品例如儲蓄電池和太陽能板等傳統上一直是日企稱霸,中國和韓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日本企業。

      由各行各業代表組成的產業競爭委員會經過一段時間調查后特別指出,日本高校的低教學標準是導致日本產業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隱憂二:政府削減撥款 制約高校科研發展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發布的2013-2014年高等教育調查顯示,只有兩間日本高校躋身全球百強高校榜。更令人驚訝的是,同期發布的亞洲百強高校榜,日本也只有兩間高等學府亞洲十強,其他十強高校有3間來自韓國、兩間來自中國內地、兩間來自中國香港,一間來自新加坡。

      對此,安倍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前讓日本10間高校躋身世界百強的要求。但是,日本高校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政府撥款削減,使得實現這個目標愈發艱難。

      統計數據顯示,在28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當中,政府對高校的財政撥款日本排在倒數第二位。

      無論是在美國、歐洲,以及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它們的高校都享有政府財政撥款,以及來自企業、基金會和私人的捐款。相較而言,日本高校在財政方面顯得相當窘迫。不僅政府撥款有限,私人捐贈金額也遠遠比不上歐美一些著名高校。

      有限的資金約束了高校改善其教育和科研環境的能力,結果就是高校國際競爭力的下降。

      隱憂三:經費緊收入降 低薪致人才外流

      近年來,由于經濟持續低迷,政府大幅削減對學術機構的財政撥款,限制科研人員的學術經費和薪水,使得日本很多高校和研究所留不住一流的科研人員。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日本政府削減對高校的財政撥款,累積削減總額達5億英鎊,日本幾乎所有高校和研究所都受到影響。

      一方面,日本學術機構經費緊張、捉襟見肘,很難吸引海外人才前來日本從事科研工作。在中村看來,這導致日本的企業缺乏國際視野,跟不上全球化的步伐,因此近年來在手機、電視機、半導體和太陽能板等傳統領先領域,逐漸落后于中國、美國等國企業。

      另一方面,很多外國的高校和學術機構積極從日本招攬優秀的科研人才,并以豐厚的經費支持和薪水,以及優越的科研環境作為“招才法寶”,很多日本科研人員因此選擇離開日本,到海外繼續科研工作。

      隱憂四:有成果也沒實惠 科研人員不愿與企業合作

      回顧當年,中村認為,日本的科研環境令人窒息,特別是在商業創新領域,很多制度上的不足桎梏了該領域的突破和發展。

      中村的經歷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這雖然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但是到現在,這種情況在日本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今年9月,日本國家高校協會副會長、日本名古屋大學校長浜口道成表示,在日本,研究人員缺乏與企業合作研發的動力,因為在研發過程當中,研究人員的薪水基本保持不變,即使研發出來的產品最終獲得巨大成功,他們才只能從中獲得多一點點的報酬。這嚴重打擊了日本研究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科研人員缺乏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這一制度上的缺陷長遠來說給日本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浜口表示,舉個例子來說,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制藥占全球總量的30%,比例與美國相若。但是如今,這個比例下降至8%,而美國則上升至50%左右。“我們的科研人員過于紙上談兵,他們只專注于理論上的科學成果,不懂得也不愿意和企業去談合作、談開發。”浜口說。

      隱憂五:論資排輩男尊女卑 年輕、女科研人員難出頭

      今年9月,名古屋大學校長浜口道成公開表示為日本大量優秀的女科研人員外流的現象感到深深地擔憂。

      兼任日本國家高校協會副會長的浜口表示,目前日本在海外工作的2.4萬名研究人員當中,有六成是女性。這個數字令他感到震驚。浜口9月在倫敦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在日本,女性研究人員比例只有10%。”

      在浜口看來,日本女科研人員稀缺,主要還是由日本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導致,使得日本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壓力,更難在教育、科研等領域充分施展才能,她們也為自己的發展前途悲觀,覺得在男性主宰的日本科研界很難有出頭之日。

      此外,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在科研界也發揮著很大的影響力。在日本,一些人即使很有才華,但如未達到一定資歷,就很難得到重用,影響積極性的發揮。

      鏈接相關

      亞洲“諾獎大國”?

      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一致通過了一個效力“介于憲法和專門法之間”的重要法律——《科學技術基本法》,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作為基本國策,并在1996年由日本內閣專門制定了一個為期五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日本要在今后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當年10月日本科學家野依良志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后,日本重申了這一目標,并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

      盡管這一目標在日本國內也引起爭議,但是,日本正在朝著這一目標靠近:在過去14年里,已經有13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加上此前的9名獲獎者,迄今為止,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總計達到22人,是亞洲國家中斬獲諾貝爾獎數量最多的國家。

      在22名日本獲獎者當中,共有10人獲得物理學獎,顯示了日本在物理學領域的強大實力。同時,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至此已達到19人,超過瑞典,排在美英德法之后的第5位。

      為了諾獎計劃,日本政府曾投入了大量的資金。2000年,日本投入的科學研究經費為1305億美元,在全球僅次于美國(2280億美元)。但是,隨著日本經濟衰退,政府削減開支,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科研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 [編輯:覃業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