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單位“喊冤”:沒施工就塌陷了?
據鄭州市媒體報道,關于西三環坍塌,政府相關領導已經召開了多次專題會。在一次會上,鄭州市政府一位副秘書長甚至動怒拍了桌子,明確表示要追責。在9月18日的專題會議中,相關領導表示要啟動第三方進行評估認定責任。
據記者了解,鄭州市西三環快速路耗資數十億,設計標準高。但4月底通車,5月就接連發生路面坍塌,是不是道路質量有問題?
對此,鄭州市政府專家調查組有關負責人解釋,西三環全長12.4公里,部分為新建工程,部分為老路段。而路面塌陷區域主要位于中原路口、鄭上路口,屬于老路段。
“老路段區域均為交通要道,中原路口、鄭上路口承載著鄭州市西部出入城近一半的通行壓力,考慮到道路‘保通’及分期實施等因素,西三環快速化工程未對老路段的道路結構,進行整體新建。”專家調查組有關負責人說。
9月24日,鄭州市政府專家調查組通報表示,通過分析研究,確定的塌陷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西三環老路段修建年代較久,隨著城市發展,各類地下管線逐步擴容,地下新舊管線密布,受到擾動時容易發生滲漏,誘發塌陷;其次,西三環的路面塌陷多數與水害有關,中原路口、鄭上路口是易積水區域,雨水及地下管線、管井滲水長期侵蝕道路地下結構,導致老路基出現沉降、塌陷;另外,近期“引熱入鄭”工程在中原路口南側穿越西三環進行地下管道頂管施工,擾動土體,誘發了進一步變形沉降,形成連續性路面塌陷。
對于上述調查結果,“引熱入鄭”工程的施工單位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西區供熱分公司調度中心主任何冰,卻不認同。
他對記者說:“今年7月11日,中原路熱力管網敷設工程(西三環至秦嶺路)開工,由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而項目進行到中原路穿越西三環時,發現地下管網密布,自來水、雨水、污水,還有燃氣管線等,鋪到9米深的位置,我們只能在地下9.5~11.5米處頂管。”。
“頂管只會引起路面下陷,不會造成大面積空洞。”何冰說,“再說,西三環中原路第一次坍塌時,我們還沒有在此施工。”
業內人士:“一個利一個坑,利越大,坑越深”
那么,鄭州西三環“塌塌不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鄭州市原熱電廠總務科基建組副科長何開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西三環接二連三地坍塌,是因為該區域當時就到處是“大溝小坑”,為修路,對一些大溝,僅用推土機將土方填入其處,填上虛土后,又鋪設了眾多管線,簡單壓實后就鋪設了路面。
“試想,如果有管道跑冒滴漏,或其他原因,肯定會發生沉降形成大面積的空洞。”何開州說。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金棟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西三環施工,不管是刨銑復澆路面,還是修建新橋,都必須有完備的《市政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這是修路的先期條件。
但鄭州市三環路快速化項目西三環項目部李總向記者透露,勘察單位當時只是對橋下路面實施了瀝青復澆,沒有對這一路段進行巖土工程勘察。
“即使勘察了,也會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從坍塌的大坑及挖斷的井管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不符合規范的,有些井管來歷不明,有些已經基本廢棄了。”曾經在中原路西三環從事道路施工作業的建筑公司負責人李明(化名)對記者說:“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未按要求鋪設管道’。有關部門對道路等主體工程實施了有效監管,但是,水、電、氣等管線工程的質量,基本上都沒有進行監管。”
李明分析,對政府來說,一般都想著用“投入小、工期短“的公司;對施工方來說,則想著如何選用材料來降低成本,如何精簡工藝來省時、省力;對監理單位來說,也是靠“打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才最終導致連豆腐渣都不如的“塌塌不休”工程。
“正所謂‘一個利一個坑,利越大,坑越深’。現有技術手段和分析能力完全可確認較復雜塌方的成因,政府應全面探查,而不是急著填坑、通車。”李明慨嘆。
對此,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學軍,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查清塌方原因,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應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是,截至記者發稿,距離鄭州市政府對塌方事件啟動問責機制已經近一個月,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至今沒有公布。
相關鏈接:
河南鄭州近千學生遭錄取詐騙 家長圍堵大學討說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