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養老機構老無所“醫” “醫養結合”漸行漸近
華夏時報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道
人老了,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是醫療。
10月12日,《華夏時報》記者從“社會資本如何抓住健康養老產業投資機會”主題交流會上了解到,眾多投資方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情有獨鐘,但是,由于政策和資金的不明朗,這條路如何走下去始終是個問題。
“多年來,我國的養老模式一直比較封閉,絕大多數的養老院只是單一地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經常往返于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養結合模式將是未來養老的趨勢。目前,相關部門對此明確表示支持,但相關的細則尚未出臺。”10月14日,中國健康養老產業聯盟秘書長蔣洪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養老機構老無所“醫”
醫養結合就是集醫療、護理、康復和基礎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程度、無障礙活動范圍于一體的養老模式,它的優勢在于突破了一般的醫療和養老分離的狀態,最大的特點是為老人老年期各種病癥進行臨床診療,提供及時、便利、精準的醫療服務,將生活照料、身體康復和臨終關懷相結合。
早在去年9月份,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為此,江蘇、新疆等地還紛紛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醫養結合模式紛紛以醫院新增養老設施,養老院引進門診或新建醫養結合養老院等方式在各地運作開來。但是真的執行起來卻是步履維艱。
民政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各類養老機構已達4萬多家,但調查顯示,各級、各類養老機構中,有醫療支持的不足20%,其中,大部分已設置的醫療機構并未被納入醫保定點范圍,這無疑加大了老人的養老成本。
“‘醫養結合’有助于解決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支持的‘硬傷’。但是,我國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綜合能力強的大型醫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規醫療上,不愿參與低盈利的養老領域。”10月14日,清華養老產業研究所一研究員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此,有些老人不得不長期占用醫院的床位。而“醫養結合”模式一旦成熟,有利于形成新的養老格局。
尚需政策扶持
目前,由于缺少資金、不能納入醫保定點、監管主體“多龍治水”等問題,養老機構發展“醫養結合”面臨重重困難。
“目前的‘醫養結合’大都處于摸索階段,如何真正讓這跨界的兩者完美銜接,確實尚未有成功案例出現,關鍵就是如何找到盈利模式。”10月14日,江西華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升亮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雖然養老屬于關愛型事業,但企業也需要持續發展,相應的扶持尤其重要。
據記者了解,長期以來,民政部門對于養老機構的界定屬于民辦非盈利機構(以下簡稱“民非”),也就是即便是社會資本開辦的“養老機構”也可以享受國家和政府的優惠政策,但盈利部分不能分紅,只能用于養老機構滾動式發展,這樣一來,養老機構的融資渠道無疑受到了限制。
蔣洪衛表示,我國95%的養老機構都是在民政機構注冊的民非企業,只有不到20家是在工商注冊明確表示以盈利為目的的養老機構,但由于高昂的稅費以及無法享受到政策補助,大部分此類養老機構均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通過提供運營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雖略見成效,但依然是隔靴搔癢,民辦養老機構覺得扶持的力度不夠,入住老人同樣覺得得不到實惠。在日本,政府直接對老人的養老服務費進行部分份額的負擔,而就我國現狀而言,將養老服務費納入社保似乎比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購買服務更加立竿見影。比如,健康的老人一個報銷級別,患病老人針對疾病的等級不同來報銷不同比例的養老服務費,居家養老另設一個標準,入住養老院的老年人則可根據此減免相應的入住費用。
“如果真的有這種政策就太好了,這也算是政府購買服務的一種,民辦養老院不用政府的太多補貼便可以運轉起來,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徐升亮表示。
而據記者了解,很多政策難以落地跟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有關系。比如,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管理,居家養老服務由老齡委主管,醫療事業由衛生部門主管,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醫療和養老資源相互阻隔,難以做到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同樣容易形成更多的扯皮和“三不管”地帶。
相關鏈接:
調查:丹麥養老系統全球最佳 澳洲荷蘭居前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