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委員長會議上,建議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議案,其有望加入“收受禮金罪”。
本次常委會會議將于10月27日至11月1日召開。常委會將審議的法律草案(議案)還包括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反間諜法草案、反恐怖主義法草案的議案,關于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條的解釋草案的議案等。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官員單純收受禮金的行為不構成受賄罪,視情節輕重要受黨紀、政紀處分。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官員經常以“禮尚往來”為由為實際上的受賄行為辯護。此前,在“賄賂案件的刑事辯護”論壇上,有專家曾透露,為打擊官員“禮尚往來”,正在研討的刑法修正案(九)或寫入收受禮金罪。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說,過去一直主張設立收受禮金罪。這次寫入草案的收受禮金罪,規定國家公職人員,收受他人數額較大的禮金,無論是否利用職務之便,無論是否為他人謀利,都可能涉嫌收受禮金罪。該罪不同于受賄罪,量刑比受賄罪輕。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一位官員十分喜好古玩字畫,某開發商投其所好用價值二三百萬的書法真跡去向其行賄。但官員看到真跡后卻說:“這是贗品啊,也就值個二三百塊錢?!遍_發商心中一驚,想說“這確實是真跡,是找好幾位專家鑒定過的!”不過卻又不敢反駁說官員不識貨,心想這下所求之事泡湯了。官員又說:“雖然是贗品,但是我還挺喜歡,這幅字我留下了,給你一幅我畫的畫帶回去算是我們禮尚往來?!遍_發商聽后恍然大悟,官員原來是裝傻,字是真的卻非說成假的再加一個“禮尚往來”不給外人留下收受賄賂的話柄。開發商心里十分開心,拿了官員給的畫回家了,沒過多久求官員辦的事順利辦成了。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卻反映了一個現實的尖銳問題,許多貪腐的官員以“禮尚往來”的方式鉆法律的漏洞,“禮尚往來”這四個字成了他們的免罪金牌。
據羊城晚報道(作者張敬偉)普通人的禮尚往來沒有問題,國家工作人員的禮尚往來卻不純粹。在很多受賄案中,有些被查官員將收受禮金辯解為禮尚往來。按照現行法律規定,官員收受禮金的行為很難夠得上受賄罪的入罪門檻。禮與賄的模糊法界,導致很多被查官員降低了刑責懲處,甚至只能用黨紀政紀來處分。
禮與賄的模糊法界不厘清,收受禮金就成了逃避受賄入罪的“免罪符”,也損害了司法公正。
好消息來了!據昨日媒體報道,為打擊官員變相受賄,正在研討的刑法修正案(九)已寫入收受禮金罪,如果官員收受數額較大的禮金,不論是否為他人謀利,均涉嫌構成收受禮金罪。
這意味著收禮與受賄都要入罪,兩者間沒有了可模糊的“灰色空間”。只要官員沒有守住底線,不管是收了禮金還是受賄,都逃避不了入罪的刑罰。
這一嚴肅的法律問題困擾了司法界許久,因而收受禮金入刑,應是眾望所歸。尤其在反腐走向深入的今天,對形形色色的“老虎”和“蒼蠅”是嚴厲的威懾與棒喝。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將對所有國家工作人員的公務行為起到正本清源之效。因而,收受禮金罪,不是為了當前反腐量身定做的補丁,而具有依法矯正官員日常行為的系統性意義。
其實,黨紀政紀,早就明確了官員不得收受禮金的相關規定。但是黨紀政紀的處分,威懾力較低,而且處分面也不周延,以至于一度形成了收受禮金普遍化的官場庸俗習氣。由是可見,黨紀政紀國法治官反腐,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法治上。
故,收受禮金罪也彌補了黨紀政紀處罰輕而不周延的短板,讓各級官員真正顧及收受禮金的成本,對罪與罰有清醒和理性的自我認知,從而達到戒絕收受禮金的心理自律和行為養成。而且,由于收受禮金入罪的門檻較低,這一罪名帶來的法治效應,也有助于減少官員受賄犯罪。
收受禮金入罪,從法律界到輿論場,議論良久,這不是單純的多元表達和權利型博弈,而是嚴肅的法治命題。某種程度上說,今日腐敗之盛行,就在于以往對小額權錢交易的容忍與縱容。法治國家的要義,最根本的要素就是權力和權利——最大限度地約束權力,最大程度地保全權利。
對于官場生態而言,收受禮金幾乎就是安之若素的潛規則;而相對的權利方,送禮好辦事也已固化為常態化的生活方式。收受禮金入罪,看似是對收受禮金的官員有法可懲,實際上是以法矯正權力與權利異化的庸俗關系,即通過依法規范權力達到權力與權利關系的正?;筒┺木?。說白了,不收禮金,對權力而言,這應是入門級的常識課,而且是全球皆知的常識。
據悉,全世界至少有92個國家出臺了禁止違規收禮的法律法規,有些美國的州立法禁止向公職人員贈送任何禮品,連一杯咖啡也不允許。收受禮金入罪,也是中國接軌世界的法治實踐吧。
但是,任何司法實踐都基于現實主義,哪怕基于系統性的長遠考量,但在表現形式上也只能是堵漏補缺。收受禮金入罪,解決的就是禮與賄模糊不清的法界問題。但收受多少禮金才能入罪,輿論場解讀的“收受數額較大”太抽象和籠統了,這有待修法中明確。
當然,好的法制要有好的法治才是釋放出真正的法律正義。公眾擔憂的問題是,收受禮金入罪,能否真正落實到位呢?它會否又成為受賄的開脫借口?這一公眾疑慮,還是要靠司法實踐來檢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