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在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應急辦、成都市防震減災局及其他市縣地震部門等支持下,中國25個省市部分區域已建成5010個地震預警臺站,面積近200萬平方公里,覆蓋約6.5億人,是世界最大預警網。
地震預警一線區指“人員密集的地震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帶、華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新疆西北部。已建設地震預警網覆蓋中國地震預警一線區的面積的80%。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初中國地震局提出用五年時間建設具有5000余臺地震預警監測儀的中國地震預警網。
該預警網的核心技術是中國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介紹,該技術在吸收國內外,特別是日本地震預警技術并進行重大技術創新,經過汶川大量余震試驗完善而形成的,“其關鍵技術指標(盲區半徑、響應時間、誤報率)世界領先,是國內目前唯一已服務民眾和工程的地震預警技術。”
目前,該地震預警系統已連續預警景谷6.6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蘆山7級強震等18破壞性地震,無誤報和漏報。同時已逐步在學校、社區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高鐵、化工、地鐵、核反應堆等重大工程中開展地震預警應用。由此,中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后,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據了解,在預警網已覆蓋區域,民眾只需用手機下載應用軟件,就能免費享受地震預警服務。“目前民眾還對地震預警了解甚少,僅有約100萬人應用地震預警,即在預警網覆蓋人口6.5億中僅有不到1%在應用。”王博士表示,中國地震預警的科普、宣傳還應該大大加強。
王暾透露,還將與有關單位一起投入2000個預警儀,“優化已有預警網、完成新疆天山地震預警網建設并在每個縣至少建一個烈度速報臺站,全國具有烈度速報功能,提升震后應急能力。
“地震預警”是指在震中正發生地震但還沒有對其周邊目標區域造成破壞前,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給目標區域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理論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為20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63%。
?
相關鏈接:
新疆阜康市發生4.2級地震 烏魯木齊有輕微震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