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今年入秋以來最為嚴重的霧霾天氣再次襲擊了吉林省長春市,全城被灰色籠罩。早間8時,長春實時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482,逼近500的“爆表”值。蔣盛松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董冠洋)十月以來的第三輪大范圍霧霾23日造訪中國中東部。隨著秋冬“霧鎖連城”常態化,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成都、重慶)四大“霧霾帶”輪廓漸顯。
2011年,大多數中國人尚不知霧霾為何物;2012年冬,中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中國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剛入秋,中國7省、約39萬平方公里已身中“霾伏”,最近20天內,大范圍霧霾已現三輪更迭。
“這種長時間持續的霧霾未來常態化是有可能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對中新社記者說。
中央氣象臺預計,23至25日,京津冀、東北、黃淮等地將再陷中至重度霾。記者23日查閱環保部實時監測平臺顯示,當日11時,東北延伸至京津冀一帶,已被表示重度至嚴重污染的紫黑色標記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等地PM2.5“爆表”達到重度至嚴重污染。
2014年的灰霾,特別明顯地呈現出霧與霾交替轉換的特點。一天之內濕潤程度不同,清晨成為大霧發酵的最佳時間。23日清晨,陜西、四川、湖北以及蘇皖多地能見度不足1公里。江蘇東臺、泰州和射陽能見度甚至不足50米;武漢5時能見度只有100米。
人們感覺到,霧霾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中央氣象臺觀測顯示,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平均風速的減少,使風力對污染物的搬運作用減弱;靜風微風日數增多,靜穩天氣增加,使得污染物更不容易擴散。
“目前中國存在四個霾天氣現象相對較嚴重的地區,分別是京津冀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川渝(成都、重慶)一帶”,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分析。
不過,周兵同時強調,2007年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年霾日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據分析,2000年以后珠三角意識到霧霾影響,較早采取應對、治理措施。“同樣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霾現象在有效的人為治理下是可以減緩的”,周兵說。
治理不能一蹴而就,今后數月中國還將面臨秸稈焚燒、燃煤采暖、春節爆竹“三道坎”的考驗。日漸常態化的霧霾正在帶來悄然改變,室內健身受捧、防霾口罩脫銷、家中常備空氣凈化器、順手刷PM2.5數據應用軟件等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完)
?
相關鏈接:
趙厚麟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史上首位中國籍秘書長(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