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25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記者 林菲)“奉法強則國強”,要“奉法”,離不開普法。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從街頭散發普法宣傳單,到建設法治文化廣場;從法制講座到法制情景劇、微信公眾號、微電影……近年來,我市不斷夯實普法工作基礎、加強普法力度、創新普法形式,從“灌輸式”的法制宣傳教育逐步轉變為“互動式”的法治氛圍營造。
一首法治“和諧曲”,正在椰城大地唱響。
理念之變增強普法實效
行動要跟進,理念須先行。
自1986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展“一五”普法以來,我市普法工作已經進行了28年,普法工作從最開始的“普及法律知識”到“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再到“弘揚法治精神”,是普法理念根據時代要求的不斷轉變,每一次轉變都為普法實踐帶來明顯的效果。
2013年4月,安徽籍農民工李某在建筑工地打工時意外身亡,因李某家屬與雇主對死亡賠償數額爭執不下,家屬們竟情緒激動阻止正常施工,后來在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后,家屬們選擇通過向海口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經過工作人員與律師的現場調解,半天時間雇主就答應向死者家屬一次性賠償58萬元。
市法律援助中心近年來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進農村”活動,有針對性地面向基層群眾宣傳法律援助,提高宣傳實效。在當今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大潮中,越來越多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據統計,我市2010年勞動爭議援助案件有1915件,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2962件。
“如何讓市民從被動接受法律知識的說教轉變為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和理念,是當前的工作目標。”市普法辦副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長孫寶龍說。
形式之變貼近市民需求
要想不落伍,跟著變化走。
“桌子擺一擺,條幅拉一拉,冊子發一發,收工走人。”這是以往大部分市民對法制宣傳活動的印象,但隨著全省首個以法治文化為主題的美蘭區法治文化廣場的建成、“法治海口”普法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我市首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專題片《少年懺悔錄》的制作等一系列普法大動作,徹底顛覆了普法形式的枯燥乏味印象。
孫寶龍稱,現在市民生活節奏加快,喜歡通過新媒體閱讀,于是市司法局推出“法治海口”普法微信公眾平臺,選取貼近海口市民生活的法制題材、采用圖文并茂的傳播方式,寓教于樂。“市民一打開手機,就可以接收法律知識,既快捷又方便,還能取得更好的普法效果。”
市司法局法宣處處長王鍵告訴記者,今年普法工作在于一個“微”字,除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海口市首部普法微電影也即將面世,將借用微電影這近年來流行的一種傳播方式,教育和引導市民學法守法用法。另外,美蘭區編排的《法所不容》折子戲、《恨深情長》普法瓊劇以及瓊山區的法制文藝快板書、市普治辦創作的《誠信守法》等多部法制動漫宣傳片,也豐富了法治文化作品。
主體之變營造法治氛圍
作出“大文章”,須打“組合拳”。
孫寶龍表示,與以往個別法宣部門進行單向普法工作不同,近年來我市普法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執法部門加入了普法的隊伍,普法工作經費也得到保障,使得我市普法形勢良好。
2013年年底,一臺“為了明天”的法制情景劇點燃了全省校園法制教育的熱情。情景劇以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學員真實案例為原型進行創作,用7個感人的小故事串起演出,在現場不但穿插了觀眾現場提問,還邀請了律師、心理專家進行普法。該情景劇在全省各市縣巡回演出108場,受教學生和家長約20萬人次,不少學校主動要求加場演出。
我市法院、公安等多部門分別通過不同途徑開展普法工作,為社會公眾普及法律知識,解答法律疑惑,擴大普法宣傳覆蓋率。據統計,我市2014年以來,共向機關、社區、企業、鄉村的基層群眾發放法制宣傳資料6萬余份,開展法制講座、法治文藝演出、電影巡播43場次,校園禁毒現身說法8場次,解答群眾法律咨詢2000余人次,積極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
普法化春雨,潤物細無聲。我市的“大普法”之路,正和著依法治國的時代脈搏,不斷書寫著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美麗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