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綠洲——庫布其沙漠新顏
人物檔案
“沙漠王子”、當代治沙“愚公”、全球治沙領導者、全國綠化工作勞動模范……提到王文彪,總會有很多光環圍繞著他。這位執著的治沙企業家,二十多年來與沙漠進行著不屈的抗爭,他帶領著億利人同杭錦旗十多萬父老,戮力同心,在庫布其沙漠投資修建了中國第一條穿越大漠腹地的生命通道“穿沙公路”;他和他的團隊在漫天黃沙中艱辛播綠,綠化沙漠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控制沙化面積11000平方公里,創造了人進沙退、荒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跡;他鍥而不舍地實踐著沙產業理論,探索出了一條“治沙、生態、民生、經濟”的平衡驅動可持續發展之路,富了一方百姓,打造了一張國際治沙的“中國名片”——庫布其模式。2014年9月,他作為召集人,聯合其他七位商界精英發起的首屆生態文明企業家年會,倡導做生態文明的主人,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庫布其……
行進在庫布其“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已經很難見到大片的明沙,經過多年不懈的治理,過去的流動沙丘已經被綠茵茵的植被覆蓋。湛藍的天空不時有鳥兒飛過,金秋陽光下星星點點的羊群,五彩斑斕的沙生植物,為茫茫大漠增添了無限生機。此次庫布其沙漠之旅,記者采訪了沙漠“綠色行動”的捍衛者、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領略了這位“沙漠王子”的睿智。
庫布其綠色之路,技術創新是“內核”
“沙漠對于你和我都一樣,既熟悉又陌生,被稱為‘死亡之海’,不毛之地,一個沒有生命的地方。如何讓沙漠有生命?關鍵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用價值觀取向來推動技術創新。從過去沒有一棵草、沒有一棵樹,到現在的綠色之城,庫布其沙漠生物多樣性在不斷增加,主要靠的就是技術創新。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核心是找到了一條路,讓我們活下來的路,讓綠色可持續的路。”王文彪意味深長地說。
幾十年如一日的綠色行動,不僅考驗著治沙者的毅力,更考驗著他們的智慧,從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開始,王文彪便帶領著億利人與沙漠展開了一場斗智斗勇的殊死搏斗。如果沒有科學有效的辦法,在流沙滾滾的沙漠植樹種草絕非易事,沒有樹木的遮擋、綠草的保護,建好的穿沙公路數次被風沙掩埋;辛辛苦苦種下的樹苗長勢正好,狂風驟起,瞬間被連根拔起。經過長期摸索,億利人采用“網格固沙”法,沿路種植沙柳、沙棗、楊樹、沙棘、甘草等沙生植物,在公路兩側形成了3公里~5公里寬的綠色長廊,有效保護了沙漠公路,之后,多條穿沙公路縱橫交錯,把廣袤的沙漠科學切割,化整為零,分而治之。
從2010年開始,一項被稱為“氣流種植法”的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沙漠綠化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方法免去了先要固沙的套路,在沙地上直接用鐵管打個1.2米深的孔,然后將孔內注滿水,將已經長成的樹苗直接插進孔內即可,植一棵沙柳兩個人用10秒鐘就可以完成,樹木存活率可以達到85%以上,而且固沙綠植兼顧。
“到今天,教科書上也沒有治理沙漠的這一套理論和方法或模式。例如,如何讓在沙漠中生長的藥材甘草睡著生長而不是站著生長?樹苗種在沙丘的迎風面還是背風面?……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經驗。”王文彪說。
多年來,億利人通過技術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把這座沙漠當做有價值的資源,通過“防沙治沙、生態修復、產業開發、改良土壤”的形式治理,形成了聞名世界的庫布其治沙模式。來到億利資源集團的種質資源庫——庫布其沙漠的綠色試驗田,記者不禁為庫布其深處的這座絢麗多彩的“沙漠花園”而驚嘆。經過26年的努力,億利資源集團培育馴化出了200多種耐寒旱優質林、草、藥材種質資源,并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營銷沙漠特色生態產品。這不僅提高了庫布其沙漠的綠化效率和規模,提升了生態經濟的綠色價值,而且為西部類似條件的荒漠地區創造了綠色生命種源。
發展庫布其模式,互聯網思維是“主線”
庫布其沙漠控制面積相當于天津市總面積,近年來,北京的沙塵暴越來越少,得益于庫布其20多年的治沙。王文彪認為,庫布其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生態、經濟、民生可持續發展。第二,把生態修復和修復土壤與產業結合起來;第三,庫布其是個平臺,要結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治理。他表示,億利資源集團畢竟是個企業,力量是有限的,庫布其模式就是靠的互聯網思維,靠這個平臺的機制,號召社會組織、當地老百姓、相關投資者以及政府的共同支持。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就是通過一個全球沙漠技術網來匯集全世界的智慧,以色列、日本、韓國、美國等40多個國家的專家共同探討庫布其沙漠以及世界其它沙漠該怎么治理。這就是互聯網平臺發展機制,最近億利集團要推出一種互聯網模式的沙漠“綠土地計劃”,通過“公益+生意”的計劃,用互聯網思維去發展庫布其模式,擴大影響力,攜手共同發展。
“互聯網不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是思維問題,互聯網思維可貴之處是平臺經濟。用互聯網集聚國家的力量,企業的力量,特別是企業商業的力量來共同推進我們生態環境的改善。不能僅靠政府的撥款治理沙漠、治理黃河等;應該倡導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相結合,在整個生態文明的平臺上發揮作用,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高效率。”王文彪表示。
庫布其模式是立體經濟,GDP與GEP是“雙軌”
對于如何把握企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這個經常困擾企業的問題,王文彪有著獨特的見解,“把生態當生意做,把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當成一種商業去做,這樣就能做到可持續。企業如果做公益不賺錢,一定是不可持續的,治理沙漠目前已經不再完全是公益事業,但一定是按照商業的智慧和用生意的理念來發展的生態經濟。”
目前,庫布其治沙方式首先是修復沙漠中被破壞的生態,建立起基本生態平衡;接著通過修復沙漠生態來修復土壤,通過特別選定的耐寒、耐旱、耐鹽堿藥材植物讓沙子變成土壤;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的將恢復的生態與產業結合起來,讓不毛之地的沙漠創造出經濟價值來。王文彪將這一過程稱之為“立體經濟”。這種“立體經濟”生生不息,解決了治沙“錢從哪里來”、“利從哪里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
王文彪認為,繼互聯網產業之后的中國經濟新浪潮應該是“生態環境經濟”,也包括“生態健康經濟”。因此,“生態環境經濟”既是民營企業的重大使命、責任和擔當,也是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
一味追求GDP,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導致中國環境目前仍存在著很多的問題,2013年2月25日,中國首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機制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實施。“庫布其是GEP的第一塊實驗田,GEP是我國生態文明戰略的重要實踐,也是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執政理念的重要創新,就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重要戰略創新。我們不僅要GDP,更要GEP。所以企業要把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做到‘金山’、‘青山’的雙豐收。” 王文彪堅定地說。
沙漠生態園
中國的生態生意,國際治沙的“中國名片”
經過億利資源和很多合作伙伴20多年的努力,通過生態生意行動的堅持、堅守,庫布其大漠長出了綠色、長出了生機、長出了生活、長出了財富,出現了一座沙漠綠洲的奇跡,出現了讓外界難以置信的生態綠洲經濟。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秘書長莫妮卡巴布在考察億利資源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成果時表示,全球難以找到庫布其這樣的奇跡。
中國庫布其這種“生態、民生、經濟”平衡驅動發展的生態治沙實踐對于非洲、蒙古國等沙化嚴重的國家有非常重要的推廣意義。 2014年4月22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將中國億利資源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將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模式是可以復制、借鑒的,但必須充分考慮環境地域的影響,要進行技術創新。沙漠分為兩種,一種是與地球與生俱來的,比如騰格里沙漠,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是不可以治理的。還有一種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為破壞造成的,比如庫布其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目前國際上有部分批評中國生態問題的聲音,他們并不清楚經過幾十年的巨大努力,中國沙漠治理的效果很好。中國的生態生意‘走出去’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歡迎的,也可能造就中國最好的品牌。”王文彪滿懷信心地說。
中國的企業一直在尋找“走出去”的可行之路,王文彪提到,過去“走出去”,一是為了一種影響力,二是投資的布局,更重要的是站在更好的制高點使自己的企業國際化。他強調,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視角,“要知道中國企業的優勢是什么,國家社會經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這應該是民營企業‘走出去’應把握的重點。既賺了錢,又做好事做善事,中國的生態生意如果能‘走出去’,能夠真正實現強國。我們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中國核心競爭力的國家名片,既能傳播我們經濟的聲音,又能傳播國家的形象。”
記者手記
26年前,王文彪意氣風發,來到庫布其沙漠,帶領著一支團隊,開始了漫長的治沙之路。26年后,大漠換新顏,昔日的“死亡之海”,如今一片生機盎然;曾經風華正茂的年輕干部,已是深邃睿智的企業家。王文彪帶領的那支團隊,也從一個沙漠小鹽場,發展成為市值千億元的現代企業。
26年,幾十年如一日的“綠色行動”,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風沙吹老了歲月,未曾磨滅他的治沙激情。當王文彪談及他的夢想時,記者從這位飽經滄桑、儒雅自信的企業家身上看到了一種對生活、對沙漠的熱情。“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夢想”,他希望更多的沙漠有綠洲,更多的沙漠有生活,“我29歲來到這片沙漠,帶領團隊修路種樹,至死不渝。這么多年來,最大的挑戰是人言可畏。只要認為夢想是正確的,堅持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但戰略一定要正確,否則越堅持越背道而馳。沙漠的夢想實現了,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文/魏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