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編從相關報道和本報記者回憶中梳理了10個習近平在基層任職期間鮮為人知的特別故事,從中可以窺見習近平的為人和為政之道,值得基層年輕干部細細琢磨,好好學“習”。
近日,習近平視察福建。《福建日報》連續三天,以頭版整版的高規格報道,回顧了習近平在福建工作17年半的往事。該報派出采訪組,“深入廈門、寧德、福州、龍巖等地,追尋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踐行群眾路線的點點滴滴”。
此前,《河北日報》也曾在頭版刊文,還原這位正定“老書記”在正定發生過的故事。兩張黨報前后分別以數萬字的篇幅,詳細回憶了習近平在兩地的燃情歲月,曝光了習近平在不同時期工作、生活的一些故事,更有許多照片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1接地氣與百姓真誠交友
習近平1998年的舊作《憶大山》,深情回憶了與賈大山十余年的交往情誼,十分感人。
1982年早春,習近平到正定任縣委副書記,“我到正定后,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賈大山。”據賈大山兒子講:當時習近平是先到他家里,結果沒找到,才又去賈大山工作的縣文化館找。當時賈大山在文化館正與人聊天,習近平進去后也不打斷,就坐在椅子上靜靜地等著。不想,賈大山上來第一句話就是“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不過,習近平似乎并不介意這樣的問候方式,之后的交流兩人相談甚歡。
此后幾年,兩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常常促膝談心至深夜或黎明,有時不得已,半夜兩人疊著羅漢從大鐵門上翻上翻下,身高一米八的習近平在底下做托,讓賈大山翻門而過。后來,一直淡泊名利的賈大山甘愿出任文化局局長,為興建和修復正定文化“辛勞奔走”。此后,兩人更是收獲了一生的友誼。
1997年2月7日,習近平和賈大山最后一次見面,這也是兩人最后一張留影
習近平離開正定多年,始終不忘賈大山,不僅常常寫信、寄賀卡,有機會回正定一定去見見,在賈大山病后,還兩次到醫院去看望他。1997年2月20日,賈大山謝世,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托人送了花圈、挽聯。之后,習近平寫了《憶大山》的悼念文章,發表在《河北文學》1998年第七期上。
2如實上報解決人民實際困難
當時正定這個全國聞名的高產縣竟有不少農民連溫飽都不能保證。習近平和時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呂玉蘭主張立即向上匯報,請求把糧食征購基數降下來,并主動請纓,處理此事。
當時縣委書記馮國強、縣長程寶懷考慮到習近平剛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讓他出面,怕對他造成不好影響。習近平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你們不用擔心。”于是,他和呂玉蘭一起進京,向上級部門如實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存在的困難。
3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
習近平在正定的3年多時間里,睡在辦公室。他的床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兩條長凳支起一塊木板,鋪上一條打滿補丁的舊褥子。而在吃飯問題上,習近平總是在機關食堂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他說,“吃大鍋飯”好。一是可以邊吃邊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互相監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三是可以邊吃邊談工作。可謂一舉三得。
上級來人都是用正定的傳統飯菜招待,如扒糕、豬頭肉、餛飩、蕎麥面饸饹。“這就是習近平常說的‘正定宴’”。客人要是喝酒,那就上正定當地產的醉八仙、常山香。而出行方面,只要不出城關,他就騎自行車。“他對身邊的同志說,騎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接近群眾,三是節約汽油。”
習近平這種生活工作的思路從正定延續至今,2013年,他出現在慶豐包子鋪,就可看出其傳承脈絡。
4“扯開嗓門喊人才”
相關報道還穿插了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正定流傳最廣的習近平“扯開嗓門喊人才”。武寶信是石家莊機床附件廠的工程師,他利用業余時間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膚露、增白露)等醫用化妝品,已暢銷全國。然而,廠領導對他有不同看法。武寶信了解到正定縣重視人才,便讓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
習近平知道后,立即決定把他吸引到正定。那是1983年年初,在忙完一天工作后,他帶著縣長、副縣長來到石家莊市橋東談固小區。一個小區幾十棟樓,他們找了一棟又一棟,問了一家又一家,但沒有人知道武寶信住在哪里。已經晚上10點多了,習近平同志竟扯開嗓門在小區樓下大聲喊了起來:“武寶信!武寶信!……”宏厚的聲音在寂靜的冬夜回蕩。
武寶信在家里聽到后趕緊跑了出來,將他們迎了進去。茶熱語灼,赤誠相見,一直談到天色將白。武寶信當場答應了習近平的邀請,將自己研制的醫用化妝品項目帶到正定,一年就為正定贏來30多萬元利潤。
5離開多年不忘“老家”人民
在習近平離開正定之后,亦不忘維系與當地干群的關系。他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曾邀請24名正定縣干部和16名石家莊地區干部到福州掛職煅煉,學習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他任浙江省委書記后,促成正定與溫嶺、臺州等市建立了友好縣市關系,還安排浙江經濟專家、企業家來正定介紹經驗,并將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經驗介紹給正定,在他的協助下,正定后來建了華北地區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從習近平離開正定到其擔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前,曾多次回到正定。1991年、1993年和 1997年春節,“他三次踏上第二故鄉正定的熱土,還像當年一樣,和干部談心、與百姓拉家常”。2005年4月2日,習近平第四次回到正定。他專程看望了已故原省領導邢崇智、解峰和馮國強的遺屬,每到一家,他都是熱情地叫“阿姨”,關切地詢問身體是否健康、生活上有沒有困難。
2007年習近平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后,第一次離京考察,就來到正定。這是習近平“離開正定后第五次‘回家’”。而在習近平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后,亦將自己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聯系省定為河北,并再次回到其從政首站正定調研。
6上任亮相,不坐專車搭便車
1985年6月,習近平從河北正定調任廈門,第一站先到福州。當時負責接機、后來調往廈門工作的蘇永卯回憶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停留期間,在住宿、伙食等方面沒有提過任何要求,唯一算照顧的是,上了些北方口味的饅頭、面條。后來他到廈門去報到,組織上本來安排派車送,但他沒有答應,而是自己搭便車去。”
“習書記到寧德上任,不僅辦公室是用原來老書記的,而且公務車和司機也都是老書記留下來的。不像一些領導干部,新官上任,辦公室和車都要換新的。”時任寧德地委委員、統戰部長姚智梅回憶。
7到最深基層得到最確實民情
據《中國青年報》福建記者站站長陳強回憶,1988年春,35歲的習近平從經濟特區廈門調到貧困地區寧德當地委書記,剛上任就下基層搞調研。當時陳強在福建日報社寧德記者站工作,隨習近平跑遍了閩東9個縣。他每到一個縣,總是利用晚上時間研讀縣志,了解當地人文歷史。下鄉時,他經常穿著灰色的中山裝,進村入戶和農民交談。
有一次,習近平在飯桌上聊起在陜北插隊的情形,陳強和飯桌上的其他干部“才知道原來他的第一份‘職業’是‘農民’,第一個‘官銜’是‘大隊黨支部書記’,難怪他和農民兄弟有那么多的共同語言!”
下黨鄉,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路上跋涉2個多小時,深入到鄉政府所在地。
回程仍要步行10多公里,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習近平一行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直到晚上8點左右,他們才回到壽寧城關。
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后,許多干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習近平同志后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8是得罪干部還是得罪群眾
上世紀80年代末,寧德地區部分干部違規營建私房現象突出,“全區處級和科級干部建私房的分別占同級干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違紀違法建私房,侵占了良田耕地,占有了當時國家專用“三材”(鋼材、木材、水泥)指標;一些人建了私房還占住公房,甚至買地賣地、建房賣房,搞“地倒”、“房倒”,從中牟取暴利。
對此,寧德地委態度毫不含糊:全面清查!清房工作開始后,遇到了各種阻力和困難。有人勸說地委領導:全區建房干部多,相當部分是科處級干部,人際關系復雜,牽涉面廣,難度大,有風險,還是暫時不抓為好。
面對非議,習近平不為所動:“我就不信,各級黨委下定決心,放手發動群眾,會有辦不成的事!”“在地委工作會上,習近平同志嚴厲批評了部分干部存在的畏難情緒,并表明堅定態度:這里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干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鐘雷興回憶。
作為省報常駐寧德記者的陳強,也見識過習近平鐵腕的一面――對于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他敢于一抓到底。在寧德當第一把手期間,他清查了兩千多名干部違規私建住宅,深得百姓好評。
9與記者交朋友了解更多實情
1990年春,即將卸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閩東各縣和干部群眾道別。時任《福建日報》駐寧德記者、現《中國青年報》福建記者站站長陳強作為隨行記者,在周寧縣九龍祭瀑布前用自帶的理光相機為時年37歲的習近平拍下了一張穿中山裝的照片。(上圖)
據陳強回憶,習近平待人隨和,時常面帶微笑。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習近平拍了拍陳強的肩膀說:“小陳,今年多大了?”陳強靦腆地回答:“22歲”。他笑了笑說:“當兒童團長正合適!真羨慕你這么年輕啊!”習近平離別閩東前夕,陳強再次隨他下鄉,在周寧縣九龍漈瀑布考察時,他親切地招呼:“小陳,我們共事兩年了,來一起合個影留念!”(上圖左為陳強)
后來,習近平升任福建省省長。在他的提議下,福建省政府建立了新聞通氣會制度,每個季度舉行一次,聽取中央媒體駐閩記者和省內主流媒體負責人對政府工作的意見。那時,陳強已調到中國青年報社福建記者站工作,又有機會在新聞“季談會”上和習近平面對面交流。習近平說,記者經常在基層跑,通過記者的反饋,可以了解到更多真實的情況。
10低調律己,婚宴只辦一桌
正人先正己。習近平帶頭踐行,下鄉吃食堂,交伙食費。時任寧德電視新聞宣傳站副站長、現任寧德電視臺臺長邢常葆曾多次跟隨習近平下鄉采訪,20多年過去,他對一個細節仍記憶猶新。“有一次,到蕉城區虎貝鄉調研,在鄉政府食堂用餐,習近平同志交代秘書餐后要交1.5元的伙食費,但那位鄉長不要。吃完飯后回到車上,習近平問秘書伙食費交了沒有,秘書回答沒有,被說了一頓。他趕緊跑回去交伙食費,拿收條。”
關于作風建設,《福建日報》呈現了頗多細節。但,最具有傳播性的無疑還是這條——
1987年,習近平與著名歌唱家彭麗媛在廈門結婚,只在賓館辦了一桌酒席,答謝同事好友。“晚飯后,我們4個人到他家里坐坐,到了才發現,包括他們倆平時刷牙的2個杯子在內只有4個杯子,最后只好再洗2個碗當茶杯。家里沒什么準備,彭麗媛臨時花5塊錢到街上買了一些糖果分給大家吃。”曾與習近平共事的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金水回憶。
(綜合新華社、《河北日報》、《福建日報》、“陳強博客”等報道和內容,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在古田與官兵進餐 9道菜菜譜曝光
生命線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閃耀 --習近平主席、中央軍委領導和推進新形勢下軍隊政治工作紀實
習近平就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趨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 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