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第15個記者節。作為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很多記者這一天并不休息。
作為時代的記錄者與觀察者,他們的工作日與休息日沒有明確的界限。
《世相》邀請了15位攝影記者,讓他們打開攝影背包,拍攝自己的采訪器材,講述這些器材記錄的世相與人生。
當您看到這些照片時,畫面上的器材正和它們的主人,一起奔忙在采訪的路上。
謹以此組照片,獻給第15個記者節,和所有在路上的中國記者。
浦峰,男,在北京的無錫人,從新京報2003年創刊起至今,一直擔任攝影記者。他拍攝過各種重大新聞,也最愛各種輕松的城市表情。“11年過去,從一個激情四射不知疲倦的愣頭青,變成了茫然不知何處去的困惑男。”紙媒生存環境下滑,恐慌籠罩在每個攝影記者頭上。他說,很想安安靜靜地做一輩子攝影記者,拍一輩子最不值錢的新聞照片。“但鼻炎越來越重,每次從包里取藥的時候,就在想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至于記者節,“正好輪到我值班。”
段崴,男,人民畫報編輯部副主任,從業7年,參加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云南抗旱、蘆山地震、中俄聯合海上軍演、多年全國兩會等新聞事件采訪報道。他說,今年記者節又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正值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只能在“上會”采訪中跟其他媒體同行共同慶祝節日了。他說:“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希望能通過鏡頭來與這個世界有效溝通。”
秦媛,女,江蘇徐州一報社攝影記者,從業9年,拍攝過《流浪歌手》、《老行當》等圖片故事。她說,對于自己的節日,希望所有的同行們健康、快樂,“用心去記錄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張曉博,男,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網記者。從業5年,參加過玉樹地震、多年全國兩會等報道,關注農村題材的影像報道。2014年他采寫的圖片故事《繩束童年》,讓12歲的女童婷婷獲得了社會各界關注與資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委托專家到濟南為女孩女童會診。今年記者節又是個不放假的節日,因為他要去拍攝一個農村的面部畸形患兒。他說,記者是一種使命和情懷,“我希望可以用影像幫助到更多的人。”
馮中豪,男,鳳凰網攝影師。做過文字記者的他,從事攝影2年,曾拍攝《鄉村同志》、《寺廟里的童年》、《活在北京垃圾村》等圖片故事。他說,記者是時刻身體力行探究真相的工作。“記者節作為不設假期的行業性節日,我想并非讓我們卸下鏡頭休整一日,而是警醒我們勿忘初衷。盡管不放假,我還是跟同行們互慰一句辛苦了。在北京的小伙伴們,每天出門記得帶上口罩。”
賴鑫琳,男,上海勞動報攝影記者,從業8年,參與過5.12汶川大地震、溫州動車追尾脫軌事故、上海膠州路11.15火災等事件報道。他日常采訪中最常用的器材分別是:尼康D4機身,尼康14-24m鏡頭、尼康24-70鏡頭、尼康70-200鏡頭、尼康SB-900閃光燈。他把攝影器材擺地滿滿當當的,“我只想說,一件都舍不得扔掉,每一件都凝集了滿滿的情感,權當是收藏自己的一點情結好了。”記者節來了,他說:“祝天下的同行記者節快樂,祝愿我那些扛相機的兄弟們身體健康,精神頭十足。”
紀向釗,男,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法治新報攝影記者,2006年進入記者行業,從業8年,擔任攝影記者5年。他說,自己覺得沒什么成就,“每天回頭看自己拍過的照片,都覺得很爛”。在他的攝影包里,有機身、鏡頭、閃光燈、錄音筆、反光板、柔光罩,電池、釘子,小手電、體溫計……畫面左上角,是一只安全套。“他們說防水很好,應該備著,戶外采訪能用上。我備了一只,都過期了,還沒用到過……”他說,每個攝影記者,都是體力+腦力勞動者。“小紀,你包里背的是當下的工作,未來的生活,里邊有擔當、有良知、有思想、有力量。”總編說過的話,他說自己一直記著。
高博,男,合肥報業傳媒集團江淮晨報攝影記者,從業4年零8個月。他說:“把愛好變成職業,既幸福,又有些無奈。每天端起相機拍攝的美好感覺在漸漸被攝影本身以外的瑣事淹沒,但仍舊享受快門的咔嚓聲。”他的攝影包里,裝的是盡量簡潔的設備。除了相機以外,有兩件必備小伙伴,沖鋒衣是避雨神器,小手電是照明神器。他說,在新聞攝影這條道路上,已然決定一路走下去。“攝影大師傳記故事里,好像永遠都在訴說閃耀著思想火花的拍攝人生。但回到現實中,每天腳踏實地的拍著,看似平庸,卻在慢慢實現我關于攝影的最終理想,用手中的相機記錄我們生活的年代,盡我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胡超男,女,2012年大學畢業后追隨異國戀人到了奧地利維也納,在歐洲最大的華文媒體《歐洲時報》任編輯記者。她覺得當記者不容易,尤其在海外,除了語言問題,還會會碰到很多文化和習俗問題。“我很敬佩那些在突發事件和戰場前線的記者,尤其是女性。她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真正的去了解記者和尊重記者。”
許叢軍,男,江蘇南通日報主任記者,東北人在江蘇,新聞從業20多年。他說,自己目前使用的是自己和單位“合資”買的佳能1d mark iv,和很多地市報的攝影記者一樣,有自己規定任務和每月圖片見報的考核任務。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也拍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自己喜歡《一頭出欄生豬的24小時》、《“偶戲”人生》和《原始森林“跑山”人》這類的圖片故事,曾獲得過“黑龍江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也曾有近百篇(幅)作品獲各類新聞獎,不過,他說這些都屬于過去,還在不斷探索學習中。對于記者節,他說:“從來就沒把這個節當做節日,和很多同行一樣一如既往在外奔忙。”
任東,男,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記者,從業5年,參與過云南魯甸地震報道、云南鉻渣污染報道等。他說,自己的包里沒什么特別的,裝的是工作用品和生活用品,主要是尼康3s機身,2個鏡頭替換用,讀卡器、錢包、記者證、電子書、香煙、鑰匙。他說,自己因為對攝影的喜愛選擇了這個職業,每張滿意的照片都是支撐自己工作下去的動力。“我希望我拍攝的照片能讓讀者看到這社會的方方面面,記錄歷史,定格瞬間。”
胡雁,男,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新聞網記者,從業6年,參與過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采訪報道,長期關注農民工群體、貧困題材、民俗題材報道。他的攝影包里,經常滿滿當當地放著兩臺單反相機、鏡頭、快門線、電腦、電池、移動硬盤……他說,“希望國家和社會也更多關注記者這個群體的生存、工作和生活狀態,希望更多人能夠關注記者的人情冷暖,希望更多的人予以記者的工作更多的幫助、理解和支持。”
虞俊杰,男,合肥晚報攝影記者,從業10年,自2004年入職起,輾轉安徽省各大媒體,參加過北京奧運火炬傳遞、云南魯甸地震、金雞百花電影節等報道。他說,10年的記者生涯,見證了紙媒黃金的年代,到現在的沒落和茫然。他說:“我只想認認真真地拍一輩子照片,記錄身邊的悲歡離合。”但一路走來,從懵懂到豪情萬丈,現在已是悵然若失的大叔。今年記者節,依然奔波在采訪一線的他說,無論明天是風是雨,生活依然要繼續,事業依然要繼續,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做對得起自己的人。
高宇,男,北京人,滿族后裔,1999年入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開始記者生涯,2009年開始正式拜師學習攝影,自認屬于攝影記者中的新手兒。目前主力設備使用佳能5D-Mark3,第二機為佳能5D-Mark2,另有Sony RX-100 M2作為備用機。2014年夏季,購入GoPro Hero 3+,配合伸縮桿使用,充分享受了該機小巧便攜、視角獨特的特點。現在外出采訪過程中,經常以GoPro出片。他說,自己的生活里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更沒有什么雞湯座右銘,“我就想舒舒服服地玩兒好,玩兒出我自己的那一套樂兒。”
劉星雨,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信息》雜志社攝影記者,從業1年,參與了全國兩會、《哈佛商業評論》年會、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報道。跑財經口的她說自己也關注時政和社會新聞,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又是百姓搭建的,所以我覺得時政、社會、財經這三方面是分不開的。”她認為女孩拎著相機三腳架跑來跑去沒什么不好,反而挺酷的。“工作日或周末我都隨身背著相機,它能給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劉星雨說,“當記者挺苦,但我不累,我最受不了當‘花瓶’,女孩更應自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