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光棍節”。
這是一個年輕的節日,也是屬于年輕人的節日。無數以“剩”字輩自居的年輕人在這一天焦慮、煩惱與狂歡。為什么“剩下”了?“剩下”有錯嗎?該怎么拯救那些“剩下者”?來聽聽小蒙的故事,故事里有無奈,更有希望和啟迪。
“節假日,變成了逼婚日和相親日”
小蒙,女,29歲,律師事務所工作,學歷研究生,戀愛經驗零。
在電話里又經歷了父母一番反復嘮叨,小蒙賭氣般地在婚戀網站寫起了自己的“征婚簡歷”。
“這么優秀的女孩,怎么會剩到現在了?”聽說她還處于單身狀態時,親戚朋友都有些驚訝,這些詫異的目光讓小蒙感到渾身不自在。
真的很“老”了嗎?被說得多了,小蒙也有些沮喪。可是,在她留學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單身男女也是“一抓一大把”,大家相安無事,沒有人催促戀愛、結婚,為什么在中國就這個樣子呢?“還不如找個沒人認識的地方孤獨終老算了!”小蒙抱怨。
“剩男”“剩女”“必剩客”“剩斗士”……不知何時起,這些標簽開始在小蒙身邊流傳開來。電視里,相親節目如火如荼;媒體網站上,對“剩男”“剩女”的報道連篇累牘;甚至一度在兩會上,這也成了熱點話題——有人大代表提出將法定婚齡降低至18歲,以解決“剩男剩女”問題。
相親大軍也一下子多了起來。婚姻中介——這種在自由戀愛時代似乎該成古董的機構——生意也重新紅火。城市里的公園等公共場所,“相親角”“相親大會”猶如雨后春筍,詭異的是,來相親的卻不都是年輕人,還有一群憂心忡忡的父母,手里舉著子女的資料“貨比三家”——仿佛一下子又從自由戀愛時代回到了“父母包辦”時代。
小蒙這樣的80后,成為遭遇父母逼婚的主要年齡群。根據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發布的《2013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對于女性,66.6%的女性認為,30—35歲沒結婚應該被稱為剩女,81.5%的男性則認為,女性一過30歲沒結婚就是剩女,其中60.9%的男性認為,28—30歲是剩女的終極門檻。對于男性,70.3%的女性認為,35—40歲沒有結婚的男性是剩男,67.6%的男性則認為,30—35歲沒有結婚就是剩男。無論怎么算,80后都是“剩男”“剩女”的主力軍。
在互聯網上,更有這樣一種調侃:27—28歲的未婚人士叫“剩斗士”;29—30歲的叫“必剩客”;31—35歲的叫“斗戰剩佛”;超過35歲的就被尊為“齊天大剩”。社會輿論的脅迫之下,這些調侃多少透著些無奈。
“有句歌詞叫‘落單的人最怕過節’。”小蒙說,“以前過節喜歡回家待著,現在卻最怕回家。一回家,節假日就變成了逼婚日和相親日。”
?
相關鏈接:
阿里雙11一小時成交額達122億元 15分鐘已送達第一單
市民網購火拼“雙11” 記者走訪海口商場稍顯冷清
員工"雙11"請假奇葩理由多:找對象秀恩愛防敗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