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國家出臺規劃保護365個水質較好湖泊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顧瑞珍)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為保護湖泊生態環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將對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
三部委表示,我國將對水質較好湖泊劃分為5個自然分布區域進行保護,即東北湖區、東部湖區、云貴湖區、蒙新湖區和青藏湖區。
自“九五”以來,國家對污染嚴重的太湖、巢湖、滇池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三湖”水質惡化的趨勢,但“三湖”治理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狀態。“隨著湖泊流域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種植養殖業、旅游業、采礦業以及沿湖工業和城鎮化不斷發展,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博士說。
專家認為,開展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折射出國家湖泊治理的思路有所調整,即既要治劣、更要保優。此舉有利于扭轉過去污染越重越能得到重視、越能得到國家財政支持的“逆政策效應”,有助于避免重走太湖、滇池等多個湖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規劃明確,將優先選擇水質較好、重要飲用水水源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環保部將參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對規劃內湖泊水質保護目標進行考核。
短評
正視水安全“新常態”
新華社記者 閆祥嶺 王敏 譚暢
古人云,善治國者,必重水利。水利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發展的基本保障,是涉及民生的頭等大事。
然而,在不少地區水情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如海河流域,不僅曾經通航的大運河已經基本無水,其余多條天然河流也長期斷流,導致以往多條為消除水患而修建的工程設施使用率不高;在京津冀地區,人均水資源僅286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在洞庭湖區,一些市縣“水窩子里沒水喝”的尷尬局面已持續很久。可以說,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甚至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各地嚴峻的水安全形勢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新常態”。相關部門應時刻緊繃保障水安全這根弦,徹底摸清我國河、湖、地下水等水資源新情況新變化,從長遠著眼,在科學調研、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及時啟動相關水利工程設施建設。
水安全“新常態”對相關應對措施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這要求決策者需要依據最新水情,結合區域內城市發展、人口分布等生產生活需求,及時規劃、調整水利工程設施,推動區域內水資源分布空間均衡,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融入科學治水思維,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
相關鏈接:
海南調查多處飲用水源地 水質安全未受“海鷗”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