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安葬后的尸體一夜之間不翼而飛,最終竟被鄰省的官員買去完成火化任務。近年來,兩廣交界地帶發生了一系列跨省倒賣尸體案件。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一些地方攤派“火化指標”,在案發地區已形成一條從偷尸、販尸到頂替火化的畸形黑色利益鏈。
拍案驚奇
跨省盜賣尸體成生意
在廣西北流“官員買尸”案件中,據犯罪嫌疑人鐘某富交代稱,他已在當地幾個鎮偷了20多具尸體,運到毗鄰的廣東化州、高州等地,以1500-3000元不等的價格賣給何某明、董某慶等人。
據警方調查,何某明是廣東省高州市荷花鎮政府社會事務部主任,董某慶是廣東省化州市那務鎮政府綜治辦副主任,兩人均負責當地的殯葬管理工作。
記者調查發現,偷盜尸體并非個案。近年來,在廣西北流、岑溪、藤縣、蒼梧等地鄉鎮農村,不斷有群眾反映已下葬的死者土墳被人偷偷挖開,尸體不見蹤影。一些地方死者下葬后親屬們不得不在荒郊野外長期搭棚守護,以防尸體被盜。
今年8月,在廣東茂名市電白區樹仔鎮,多起盜墓偷尸案引起部分村民恐慌。據當地通報,偷尸者竟是該鎮葬改隊隊長黎某,其交代5年內偷了至少17具尸體。
任務吃緊打電話催貨
在多例盜賣尸體案情中,偷尸-運輸-交易-買通地方殯改辦-頂替火化-下葬,一條畸形黑色利益鏈隱形其中。
在最近發生的北流偷尸案中,買尸者均向警方供述,購買尸體是為了完成鎮里的火化任務。據董某慶交代,那務鎮每個月都有火化任務,但當地群眾經常偷偷將死者土葬,鎮里無法強行挖出來火化,只好通過購買尸體的方式,送到殯儀館頂替當地死亡居民火化。一看完成當月火化任務吃緊,他們就會電話催促鐘某富“供貨”。
在另外一些案件中,還出現了殯葬管理干部再轉手倒賣的現象。此前在2005年,廣西欽州市警方也曾偵破一起粵桂跨省販賣尸體案件。據查,欽州市多名民政系統殯葬管理人員參與其中,策劃販賣100多具尸體。一具尸體以三四百元的價格賣到廣東化州,再以每具兩三千元的價格賣給一些鄉鎮的殯葬辦(殯葬執法隊),殯葬辦再高價轉賣給當地不愿意火化死者的家屬,用來頂替死者送往殯儀館,其間醫院、火葬場等環節還收取數額不等的“中介費”。
買賣尸體形成產業鏈
而在廣東電白,據當地群眾介紹,當地還流傳著“土葬潛規則”,偷尸者兩頭牟利:先把尸體偷走,到火葬場燒掉辦理火化證,再將火化證賣給需要土葬的死者家屬,并且包辦入土下葬,價格則根據死者家庭經濟情況不等,最低5000元。
一位茂名基層官員告訴記者,當地土葬習俗“根深蒂固”,群眾對火葬抵觸情緒很重,火葬任務完成壓力大,一些人鋌而走險,動起了買尸頂替的歪主意,一些監管負責人牟利之余還能完成火葬任務,也參與其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下產業鏈”。
攤派指標
推行火葬“變形走樣”
這些民政殯葬監管人員為何走上了買尸頂替的犯罪道路?記者調查發現,除了部分群眾對火葬抵觸情緒大等原因外,一些地方簡單粗暴的殯葬改革推廣方式難辭其咎。
在廣東,因為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緊缺,殯葬改革極為迫切,該省絕大多數區域已劃為火葬區。《廣東省殯葬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在火葬區,實現應火化的遺體100%火化。近年來,廣東建立起省、市、縣、鄉鎮(街道)四級聯動的監督管理體系,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實際火化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監管體系到了一些地方基層就“變形走樣”,考核殯葬改革工作簡單成了“唯火化率至上”“一刀切”。
在北流偷尸案中,買尸官員向警方供述,他們的行為已向領導匯報,“領導表示同意”。而在記者采訪中,化州市那務鎮分管殯葬工作的鎮干部、化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股負責人等多位當地官員,均以“買尸是個人行為”“不清楚情況”等理由推托采訪。
?
相關鏈接:
火化指標催生新“產業” 廣東民政局官員買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