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腦部發現的白色條狀蟲體 楊新 攝
頭痛、四肢抽搐、口唇青紫、意識喪失……是什么讓11歲男孩小何頻發“癲癇”?開顱手術之后,真相大白,始作俑者竟然是一條不知何時“游”進他大腦里的蟲子!而類似悲劇并非個例。昨天,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小兒神經外科學組組長馬杰致電本報,呼吁市民不要生吃或半生吃蛙、蛇、禽、豬等動物的肉類,以防寄生蟲“上頭”。
腦中取出活的蟲子
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馬杰以及該科醫生趙陽告訴記者,11月12日,新華醫院收治了一名專程從安徽省天長市來滬求醫的11歲男孩,男孩姓何,病情嚴重。平日一直有頭痛、抽搐毛病,最近一次抽筋,意識喪失,四肢抽搐,雙眼上翻,口唇青紫,且伴有嘔吐,持續時間達3分多鐘。“我們分析兩種可能,一是腦腫瘤,二是寄生蟲病。”
拍片結果顯示,男孩左側額頂部大腦有占位現象,周邊有水腫,病因必須開顱手術才能見“分曉”。
11月19日,在“神經導航”的開路下,結合B超,馬杰給男孩做了微創開顱手術。手術一開始,醫生就在男孩皮層下方1厘米的地方發現了病變組織,顏色已經變得灰暗,當中包裹了一條白色條狀蟲體,長約7厘米,寬0.2厘米。“這條蟲頭端膨大,有小分叉,體端細長,有彈性,通體白色,離體后在標本盒內仍在不停蠕動。”經寄生蟲抗體篩查,確診這是一條曼氏裂頭蚴。
兩位醫生感嘆小何“不幸中的萬幸”。“病變組織位于左側大腦半球中央前回的位置,左側大腦半球是大多數人的優勢半球,稍一不慎就會引起偏癱、麻木等,所幸病變區域是非功能區域。”馬杰說,目前孩子恢復良好。
類似悲劇還在發生
趙陽醫生告訴記者,這幾天新華醫院小兒神經外科還收治了一名5歲女孩,病況比小何還要嚴重。“腦部病變組織較大,幾乎整個大腦全被侵占。由于病勢嚴重,只能用藥物保守治療,目前治療前景仍不可知。”
9月15日,《路邊攤吃燒烤寄生蟲“游”進腦》一文也報道了一起病例。今年1月份,31歲的劉先生突然全身抽搐癱倒在地,即刻不省人事。最初診斷“癲癇”,但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無效。后來某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陳菊祥教授發現其左側大腦半球的額葉深部有新的“陰影”。開顱手術中,夾出了一條會游動的長蟲子——也是曼氏裂頭蚴。
不要生吃蛙蛇肉類
活蟲是怎么“鉆”到腦子里去的呢?馬杰和趙陽在向孩子和家屬采集病史過程中獲知,男童平時愛吃燒烤、麻辣燙等食物,飲食中常有魚蝦蟹等海鮮類食品;父母知道他愛吃“野生黃鱔”,常常烹飪此類食物;他還有食用蛇肉的經歷。而31歲的劉先生也有愛吃路邊燒烤的習慣。
裂頭蚴是最常見于青蛙、蛇等野生動物體內的寄生蟲。當人進食未煮開、含蟲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繼續尋找宿主發育后即為裂頭蚴)的野味后,蟲卵被進食者的腸壁吸附,然后通過血液循環,“安家落戶”至眼睛、口腔、頜面部、腦組織、內臟等,原尾蚴也可穿過腸壁入腹腔,移行到其他部位。“裂頭蚴一旦進入人腦,不僅代謝的產物會對大腦帶來損害,更可怕的是隨著它不停游走,會對大腦帶來不可修復的破壞。”
馬杰說,豬肉絳蟲等其他寄生蟲也會以囊蟲或卵的形態進入血管,從而有可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內生存。他進一步解釋,腦寄生蟲病的臨床表現酷似腦瘤,可造成陣發性頭痛、噴射狀嘔吐、癲癇、癱瘓甚至昏迷,而癲癇是最為常見的癥狀。
兩位醫生呼吁,不要生吃或半生吃蛙、蛇、雞、豬、馬肉,不喝不潔凈的水。此外,南方農村歷來有用青蛙肉槌爛生敷貼在皮膚傷口患處,以治療局部潰瘍等疾病的習俗,還有生吞蛇膽、生飲蛇血,這些都是感染裂頭蚴的主要方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