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不是真的很恐怖?相信你看到我的生活就會有個評判。”香港知名抗艾人士張錦雄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12月1日是第27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截至2014年10月31日,陜西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按照現住址統計)5885人,存活5011例,其中因性傳播導致感染占86.6%。
張錦雄21歲時被確診為艾滋病患者,此后他便開始致力于關注、關懷艾滋病人的工作。2009年起,張錦雄開始通過內地艾滋公益組織,向各地病友及關心艾滋議題的公益人士作經驗分享。目前,已經與“艾”共生19年的張錦雄,防艾宣傳足跡遍及廣州、武漢、南京、南昌、成都、長沙、西安等30余個內地城市。
張錦雄表示,相較內地,香港對艾滋病人歧視的狀況很少發生,當地企業或政府部門在進行招聘時,并不強制進行艾滋病檢測,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艾滋病人受到歧視的可能性。
“歧視比艾滋病毒本身更可怕,從客觀角度而言,艾滋病屬于長期慢性病,與乙型肝炎、糖尿病等疾病并無差異,以目前的抗病毒治療水平,可以保障感染者同非感染者一樣正常生活。”張錦雄說。
從上世紀80年代內地出現首例艾滋病人,截至2014年10月底,內地報告現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達49.7萬例,死亡15.4萬例。談“艾”色變一直存在于不少民眾甚至醫務人員的思想觀念之中,艾滋病感染者群體處境艱難。
張錦雄認為,在內地,因患者術前被查出攜帶艾滋病病毒而遭拒診情況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其原因主要包括相關政策法規的不完善以及醫者對艾滋病認知的偏差。
“香港有《殘疾歧視法例》對艾滋病患者權益進行保護,在就醫或求職過程中遭遇歧視,即可提起法律訴訟。同時,香港的醫院在對病患進行手術前,并不會對其進行艾滋病、乙肝等檢測。”張錦雄說。
2006年中國國務院頒布了《艾滋病防治條例》,其中第四十一條規定“醫療機構不得因就診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諉或者拒絕對其其他疾病進行治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醫院得知患者攜帶艾滋病病毒后,往往拒絕為其診治。
對此,陜西民間艾滋病公益組織“愛之家”的負責人吳勇亦深有體會,同樣作為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為艾滋病患維權成為他平日生活的主要內容。“醫療工作者理應比普通民眾更了解艾滋病的常識。但對于病友來說,就醫的過程卻荊棘叢生。”
據吳勇回憶,西安馮女士2009年查出HIV(艾滋病病毒感染)陽性,在今年需要進行股骨頭壞死置換手術時,當地醫院以各種借口拖延手術,隨后吳勇幫助馮女士與醫院進行長達數月的交涉,最終才令其被列入手術日程表。
吳勇透露,2013年,該機構為艾滋病患者在醫院協調手術超過130例。
“在街頭、公交車、地鐵里常會有人主動打招呼并告訴我看到過我的演講,我真的很開心,這說明并不是全民都很‘恐艾’,只是他們平日很少有機會見到艾滋病感染者而已。”張錦雄坦言。
?
相關鏈接:
最隱秘的痛——“被歧視”的艾滋病人
消除艾滋病歧視需塑造良好法律環境
艾滋病夫婦十年紀實:僅僅活著 就很值得感恩
青年學生成艾滋病高發群體 網絡交友是主要推手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