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熱議——
贊魯煒對網絡發展認識精確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12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七屆中美互聯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稱,“有信心卻缺信任”是當前中美網絡關系中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并以中國古代“疑人偷斧”的故事為例,闡述信任在中美網絡關系中的重要性,“中美互聯網領域的合作前景一定比太平洋還要寬廣”,并呼吁中美之間“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
“疑人偷斧”的形象比喻引起了外媒對中美在互聯網領域互信合作的熱議。“中國和美國在網絡安全方面90%的理念是有共識的,但也存在10%的分歧。中美是命運共同體,如何建立相互的信任是當務之急。”網絡《美國之音》網站在其為此次中美互聯網論壇撰寫的文章中提到,中國負責網絡的高級官員在美國表示,在國際互聯網世界的游戲法則中,最重要是尊重各國的主權。
自從今年5月美國以網絡竊密為由宣布起訴五名中國軍官以來,中美兩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對話一度停滯。中國外交部在11月的發布會上曾表示,中國是遭受境外網絡攻擊最多的國家之一,攻擊主要來源為美國。香港《星島日報》分析認為,魯煒是APEC會議后首次訪美的中國正部長級官員,討論的是中美之間擱置良久的網絡問題。正如魯煒在會場表示,“他此次訪美正是對中美恢復對話的一種身體力行的表態”。
香港《星島日報》則認為,此前的烏鎮峰會,已經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互聯網治理“單極時代”開始走向終結。《新美國人》網站也撰文引述魯煒的演講,呼吁美國同中國在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方面加強合作。
今年初,中國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本屆論壇是該小組成立以來,中美兩國互聯網最高峰的對話和交流之一。外媒也對“中國網絡高級官員”此次在美國的大氣亮相予以關注。
《紐約時報》網站稱魯煒展現了對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精準認識。牛津大學的研究學者羅希爾·克里米爾斯也表示:“魯煒不僅展現出了對網絡和社交媒體的了解,也展現出了對其在國際上發展動態的理解。”
業界振奮——
布局海外推動全球互聯網繁榮
據悉,本次中美互聯網論壇的主題為“對話與合作”,下設“大數據和云服務”、“互聯網接入”、“互聯網治理”和“經濟發展與社會利益”等四個分論壇。
在美期間,中方代表團還將與微軟CEO納德拉、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索斯、高通公司董事長雅各布、IBM董事長葛睿蘭等美國互聯網旗幟性人物進行會談交流。
作為本次中國互聯網企業代表,360董事長周鴻祎表示,中美互聯網論壇為中美兩國互聯網業界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這是中美互聯網從業者相互交流、緊密合作、共享技術成果的機會。“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智能硬件的繁榮,產生海量、多樣的大數據,將使人們共同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大數據時代。”
此外,周鴻祎透露:“360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包括將免費殺毒的理念帶到了美國市場,為美國網民提供優質、免費的網絡安全提供產品和服務,我們希望通過中美互聯網論壇這一平臺,與兩國的互聯網企業加強交流,共同探討互聯網行業新的趨勢,新技術和新的理念,推動中美乃至全球互聯網的繁榮與發展。”
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表示:“魯煒主任的發言有高度、有體系、有亮點,體現出中國在網絡治理方面,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底氣。對于雙方現狀‘有信心卻缺信任’的評價準確到位。”
魯煒赴美參加論壇前一天的深夜赴“車庫咖啡”與年輕互聯網創業人交談,給了當晚正巧在現場的年輕創業者們很大的鼓勵。他們非常關注此次論壇,在微博和微信圈里熱烈留言,并表示希望有機會與美國大學生和年輕創業者進一步加強聯系和溝通,也歡迎更多的美國大學生和創業者選擇中國。
學者點贊——
中國“互聯網外交年”體現大國擔當
經過20年的飛速發展,中國有400萬家網站,6億多網民,比網民數量排名前10位中其他9個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中國有海量的網絡信息,有5億微博用戶、5億微信用戶,每天發送信息量達到300多億條。
中國的角色,不只是參與者,更是引領者、協調者。在短短12個月時間里,魯煒在首爾參加中韓互聯網圓桌會議,在倫敦出席ICANN高級別政府會議,6月26日出訪新加坡、9月18日出席中國-東盟網絡空間論壇,以及日前在烏鎮成功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和現在的中美互聯網論壇。國內學者盛贊:為推動互聯網的國際間攜手發展,中國互聯網管理部門積極奔走。“說這一年是中國的‘互聯網外交年’,恰如其分”,“有大國的擔當和自信!”
對于魯煒的講話,學者們給予積極的關注。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丁麗萍表示:“希望中美強強聯合,打擊網絡犯罪、共享技術和人才,繁榮和發展互聯網經濟,實現共贏。”
也有學者非常認可魯煒在主旨演講中的結語所說:“華盛頓有句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標準是行動而不是言語。’中國人也講,‘行勝于言’。”并表示“溝通的成果更重要體現在行動上,中國互聯網管理部門在行動,中國在行動”,“對于中美互聯網的美好未來,在溝通中形成互信,在合作中就一定會共贏!”(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