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吃上放心豬肉,生豬屠宰是重要一環;按道理,正規屠宰廠應該是首選,因為這里的豬肉質量有保障。
但市場行情并非如此。海口市生豬日屠宰量近3000頭,但其中三分之二的生豬肉來自定點私人屠宰點,其場地、設備、環保設施等均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全市兩家屠宰、衛生、排污三證齊全的正規屠宰廠卻嚴重閑置。
海口生豬屠宰市場尷尬現狀的背后,是人們對豬肉品質穩定性的擔憂。“菜籃子”從來都是大民生,放心肉是管出來的,生豬屠宰行業如何優勝劣汰,實現規范管理,考驗政府有關部門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快捷方便
隨時要貨隨時殺豬兩小時內配送到位
11月26日中午1點多,海口海甸三路農貿市場,早上的喧囂熱鬧已消散,肉販亞仁的豬肉攤上已銷售一空,她正在等著豬肉運送販把剛屠宰的生豬鮮肉運送過來。
不到10分鐘,一輛敞開式車廂的卡車開到了市場門口,專門給市場搬運貨物的小林和肉販阿明兩人拖著貨物拉車到門口,打開車廂開始搬運剛屠宰送過來的鮮豬肉。新鮮的豬肉就直接放在剛剛拉過大米的拉車上運送給各個賣肉攤主。
“我們的生豬都是拉到靈山屠宰點宰的,很方便,賣完了打個電話給屠宰點讓他們宰,立馬就能送過來。”阿明說,以前他們的生豬都是在附近村莊攔海村里屠宰,后來攔海村的私人屠宰點被政府取締后,就送到靈山私人屠宰點屠宰。
當記者質疑這樣的豬肉檢疫到底是否合格時,亞仁拿出了一張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并指著正放置在地上沖洗的豬肉說:“我們的豬肉都是有合格證的,豬肉皮上也蓋了兩章,怎么會不合格。
據了解,定點屠宰點的合格肉品均有“兩證兩章”,即動物檢疫合格證、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印章、肉品品質檢驗合格印章,為何肉販們僅能提供一張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對此,亞仁既無法解釋,也覺得不重要,要求記者到靈山屠宰點了解情況。“我們的豬肉檢疫環節都是在屠宰點完成,衛生安全責任也應當由屠宰點負責。”
據悉,我省屠宰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新鮮豬肉配送范圍不能超過20公里,必須在屠宰后2小時內送到菜市場,否則肉販們會嫌棄肉質不新鮮,會罷市。這也是私宰點受歡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屠宰行業業內人士介紹,海口市全市每日生豬屠宰量近3000頭,其中近三分之二的豬肉來自于像靈山屠宰點這樣的小型私人屠宰點,這種私人屠宰點在全市有20多家。盡管這些私人屠宰點部分能提供豬肉“兩證兩章”,但因其環境簡陋、大多為手工屠宰,檢疫設備不齊全,屠宰出來的生豬肉有安全衛生隱患。
私宰點衛生質量難達標隱患重重
新鮮豬肉“裸體”運送病死豬上不上市靠自律
這位行業內人士提供的說法是否可信?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11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海口瓊州大道的瓊山肉聯廠定點私宰點,由于屠宰工作一般在凌晨進行,肉聯廠內僅有一些運送生豬的卡車來來往往。
在肉聯廠的圍墻后面,幾條管道正在向下咕嚕咕嚕地排放污水,與肉聯廠一墻之隔的居民小區遭了秧,小區內有一大片地面上浮起一層綠色泡沫的污水,散出陣陣惡臭。
在靈山鎮的靈山屠宰點內,一棟2層建筑的1樓簡易地被分為屠宰區、燒水區、清洗區,早上刮刷的豬毛還堆在垃圾桶里。屠宰戶陳衍勝告訴記者,他們所排放的污水都通過管道蓄在地下的水池里,通過沉淀合格后才排放出去。
“我們這里都是夫妻分工干活,丈夫去鄉鎮拉生豬上來屠宰,再送到市場讓老婆賣。”陳衍勝說,他們白天到鄉鎮去收豬,拉回來后次日凌晨四五點開始屠宰,屠宰完后就會有檢疫人員來檢查,檢查沒有問題直接蓋上兩章頒發兩證,然后用箱式卡車送到市場去賣,每天可以屠宰生豬約230頭。
在屠宰區外,還停放著幾輛運送豬肉的箱式卡車。每天這些卡車內部都會簡單地用清水沖洗干凈,屠宰出來的新鮮豬肉無任何包裝,就被放置在卡車上運送到各個市場。如此簡單的檢疫、清洗程序,會不會對生鮮豬肉造成污染?
據了解,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動物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可感染于人,豬囊蟲、絳蟲、旋毛蟲都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嚴格的生豬屠宰和檢疫制度是人類健康的重要保障。國家對生豬交易、屠宰、檢疫,乃至生豬屠宰與分割車間的設計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規范和規定。
按生豬屠宰管理要求,生豬送宰前,由獸醫衛生檢疫人員進行宰前檢驗,剔出病豬另行處理,健康無病的方能送宰。生豬屠宰時必須由獸醫衛生檢疫人員按照國家規定的操作要求和判定標準,對屠宰的生豬逐頭檢驗和判定,經過獸醫衛生檢疫人員對各部位的檢驗,綜合判定后,合格的肉蓋上合格標志才允許上市。
“豬肉有沒有問題,我們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了。”海口市瓊山食品公司副總經理顏約貴接受采訪時說,由于成本條件限制,這些私人屠宰點在環保、衛生、檢疫設備上無法達到國家標準,尤其在一些偏遠鄉鎮,一些屠宰點的檢疫工作基本上都是靠眼去檢查。
“由于政府檢疫人員有限,下面鄉鎮的檢疫工作確實沒法全部落實到位,但是他們從事生豬屠宰多年,與販運客商、肉販之間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絕對不會冒險去做不合法的代宰生意。只要出現死豬、病豬都會進行無害化處理,絕對不會流入市場。”顏約貴說。
正規屠宰廠嚴重“吃不飽”原因多多
新廠不敵“老關系”市民習慣吃熱鮮肉
私人屠宰網點門前排起拉貨長隊,而正規屠宰廠卻直喊“吃不飽”,這就是海口生豬屠宰市場的尷尬現狀。
按照海口市畜牧屠宰行業“十二五”規劃,為提升全市生豬產品溯源建設,政府采取扶持龍頭企業建設民生工程措施,扶持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羅牛山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項目。該項目是集屠宰、深加工、儲備、配送為一體的屠宰生產項目,建成后年屠宰加工生豬240萬頭,完全可滿足海口市民安全食用“放心肉”的需求。
今年3月31日,羅牛山公司新引進的丹麥皇冠公司SFK全自動屠宰加工生產流水線正式投產,生產線每小時可屠宰650頭生豬,設計能力年屠宰240萬頭。這條全自動化配置生產線實現了生豬從屠宰到進入市場全程“不落地”,提高了屠宰精準度,同時可同步檢疫與進行系統追溯,確保了食品安全。
可出人意料的是,這條完全可以滿足海口日常屠宰量的自動化生產線,投產半年以來每日屠宰量僅300頭左右。生產線每日開工屠宰,但屠宰量上不去,造成了企業人工、水電等成本資源浪費。
“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那天,我們都信心滿滿,自信可以讓市民吃得上安全屠宰的放心肉,可沒想到卻遭遇這種吃不飽的情況。”羅牛山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文才說。
不僅新廠難以為繼,羅牛山的生豬屠宰老廠日屠宰量也僅700頭左右,面臨虧損。這兩家海口正規屠宰廠,都是由海口市政府先后扶持建成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受到生豬私宰網點的市場沖擊,都面臨著生產線“吃不飽”閑置的尷尬現狀。
為何肉販寧愿選擇有衛生隱患的私人屠宰點,而不愿去正規屠宰廠?長期以來,海南居民習慣于吃那種凌晨宰殺、清晨上市的熱鮮肉,認為這種鮮肉最好。肉販們認為,大型自動化機器宰殺的豬肉存放時間太長,并進行了預冷處理,導致豬肉成色泛白,容易腐壞。
“機器宰出來的豬肉肉色不好看就不好賣,我們愿意把豬拉到下面鄉鎮手工屠宰,這樣更新鮮點。”海口海坡市場豬肉商販林明告訴記者,他每天把生豬送到西秀鎮的屠宰點手宰,屠宰和運輸成本費用95元,比在市區內屠宰成本要高30多元,可他寧愿選擇西秀鎮的屠宰點,因為肉質新鮮好賣。
“海南夏天那么炎熱,屠宰廠0時就開始宰豬了,這拉出來的豬肉要多放好幾個小時才能上市,怎么會新鮮?”豬肉運輸商陳鐘柳說。
記者走訪發現,市場肉販們對手工屠宰情有獨鐘,一位肉販甚至抬起豬肉皮給記者看,告訴記者這頭黑豬手工屠宰特意不將毛刮干凈,存留的黑豬毛是證明這頭黑豬品質的“防偽標識”。
對肉販關于機器屠宰的偏見,黃文才頗感無奈:“大家對我們的生產線有誤解,實際上生產線屠宰的生豬沒有經過預冷處理,都是新鮮的熱鮮豬肉。而且我們同樣是邊宰殺邊配送,配送車廂里有溫度調節控制,完全不會因存放時間過長造成腐壞的可能性。”
很多私人屠宰點常年形成了販豬客商、屠宰點、肉販三方穩定的利益關系,這種靈活、穩定的利益關系也讓大型正規屠宰廠望塵莫及。“比如我今天上午豬肉賣完了,打個電話下午屠宰點馬上再宰殺一頭送過來,大型屠宰廠能做得到嗎?”肉販林明質疑。
但隨著社會對食品衛生安全意識的普及,也有些肉販開始選擇衛生安全系數更高的正規屠宰廠。和林明并排賣肉的阿成就選擇去羅牛山新廠屠宰,“大型屠宰廠更安全,小點的屠宰點基本都是門不讓進,里面豬是怎么宰殺出來的我們也不知道,如果肉質出問題我們肯定也不知道。”
私宰點取締升級兩難兩頭受阻
取締,附近百姓沒肉吃
升級,權責不清遭擱置
記者從海口市商務局了解到,目前海口全市有32個生豬屠宰廠(點),其中21家有《生豬屠宰證》,2家有《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1家有《排污許可證》。
這個數據讓人吃驚,為何政府允許證件不齊全的屠宰點長期存在,并且合法經營?
“這其中有許多苦衷,簡單地說這是現實條件與法制建設步伐不統一的結果。”海口市商務局商務執法支隊隊長周喬告訴記者,按照國家相關法規,一個合格的屠宰點需要在場所規劃、污染處理設備、人員健康證明、病害生豬及生豬產品無害化等等多個生產條件達標后方可發放相關許可證件。但由于條件限制,目前海口大部分生豬屠宰點都達不到國家規定標準。
以瓊山食品公司為例,該公司建于上世紀計劃經濟時期,旗下24個食品站(屠宰點)大部分在鄉鎮,主要供應鄉鎮市場。鄉鎮路途遙遠,要從市區及時配送新鮮豬肉,在天氣炎熱的海南很難做得到,如果政府短時間內大量取締或關閉屠宰點,將嚴重影響百姓日常生活。
“每個鄉鎮就一個屠宰點,你關了屠宰點,老百姓們上哪兒買肉?”海口永興鎮食品站站長王權說,政府也曾多次取締過鄉鎮的一些不合法的私人屠宰點,但一旦關閉屠宰點,肉販們立即罷市,受影響的還是老百姓。
顏約貴也承認,由于歷史原因,公司的屠宰點多已承包給私人管理,屠宰點自負盈虧,成本過小,在衛生、環保等條件上難以達標,確實存在衛生、環保、安全隱患,而隨著城市發展擴大,屠宰點噪音、惡臭擾民也頻繁被居民投訴。
既然一時難以取締,只能進行升級整改。2012年,海口市政府出臺《海口市畜牧屠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計劃用2年至3年時間對現有的定點屠宰廠進行改造升級,爭取2015年底,全市建起定點大中型屠宰廠(點)9個,并列入商務部門規劃管理,剩余21個農村偏遠地區小型代宰點列入各區管理,并通過關停并轉,逐步淘汰不達標的屠宰點。同時,要建立健全屠宰監管體系,對屠宰點實施遠程實時監控,對肉品流通進行指揮調度。
而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口生豬屠宰升級改造工作進展緩慢,目前雖然大部分私宰網點都進行了場地分區域升級,但受條件限制,還是無法達到現有的省級、國家級的環保衛生標準。
而今年年初,因國家政策調整,生豬監管職能將由商務部門移交至農業部門,由于手續繁瑣復雜,目前海口市的移交工作并未按照計劃中的6月底完成,生豬屠宰網點改造升級工作也因此中途擱置。
私宰點該何去何從爭執不下
支持取締方:污染擾民肉質沒保障
反對取締方:成本增加冷肉不討喜
今年,海口市政府分別在6月24日、7月31日召開了生豬屠宰行業監管專題會議,對生豬屠宰監管職能移交至農業部門后,全市屠宰行業資源整合提出了工作思路。目前,海口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全市生豬屠宰資源整合方案,計劃在2015年底前全面關停不合格的生豬屠宰廠(點),在全市定點2家大中型生豬屠宰廠,集中資源建立屠宰肉品統一配送體系,將關閉的各鎮屠宰網點改建為生豬中轉站,集中存放代宰生豬。通過對生豬收集中轉站、生豬統一運輸、集中定點屠宰、白條肉集中配送、配送終端門店和GPS定位視頻監控等六大環節建設,加強生豬屠宰工作監管。
該消息透露出來后,在全市生豬屠宰行業引起強烈反響,各利益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支持一方認為,食品安全第一,海口大部分鎮級生豬屠宰企業坐落在居民區內,生產設備簡陋造成了噪音、污水污染;且動物防疫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生豬屠宰操作規范和檢疫制度難以落實,生產出來的產品有衛生隱患,會影響動物疾病防控和無疫區安全,應當逐步取締關閉。
反對一方則認為,按照目前的條件,海口難以做到全部關閉鄉鎮屠宰網點。一是生豬統一配送至市區屠宰,將增加鄉鎮市場的豬肉成本;二是生豬屠宰行業產業鏈將受沖擊,大量行業人員將因此失業;三是海南天氣炎熱,統一屠宰必須采取冷鮮運輸,海南人向來習慣吃熱鮮肉,冷鮮肉不符合海南人口味,將會引起百姓反感。
“實在想不明白,為何要在海口宰永興鎮、甲子鎮的豬,大家吃新鮮的不好嗎?”王權搖搖頭說,像甲子鎮距離市區有70公里遠,如果大型屠宰廠統一屠宰配送,將很難以趕上市場早市。
“放心肉關系到千家萬戶,不合格屠宰廠生產的私宰肉不但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同時還造成環境污染。”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曾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對屠宰加工企業扶優扶強、優勝劣汰,堅決關閉污染環境、浪費資源、不符合要求的屠宰廠,海口取締不合格屠宰網點勢在必行。但該業內人士也同時認為,將全市生豬屠宰全部統一定點到兩家屠宰廠恐怕過于理想化,政策“一刀切”將會引起成本上漲、產業鏈條受沖擊等多重負面影響。“政府可否考慮集中選擇幾個鄉鎮建小型屠宰廠,以此覆蓋周邊地區。”
“生產放心肉固然重要,但如何將放心肉便捷地送上老百姓餐桌,也是個重大民生問題。”(記者孫慧)
小知識:生產放心肉需過三道關
1
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在生豬進入交易市場前,當地動物檢疫站要對生豬進行檢查,排除生豬可能存在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炭疽、豬丹毒、豬肺疫等疾病)
2
動物檢疫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印章(生豬進行屠宰前,由當地動物檢疫站的獸醫衛生檢疫人員進行宰前檢查,剔除病豬、死豬另行處理,并監管屠宰過程嚴格按照規定的操作要求和判定標準進行,方可在屠宰好的每頭生豬肉皮上蓋上動物檢疫合格印章,簽發動物檢疫合格證)
3
肉品品質檢疫合格證、肉品品質檢疫合格印章(生豬屠宰后,屠宰方需有檢驗人員從豬肉各個部位進行檢驗,檢查生豬肉肉質是否含有瘦肉精,檢查生豬各部位是否有出現發黑、泛白、血瘀等不正常現象,綜合檢驗判定后,方可蓋上肉品品質合格印章,簽發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送往市場)
?
?
相關鏈接:
三亞搗毀生豬私宰點 吉陽農貿市場肉販集體歇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