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12月11日新華網)
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討論新常態。今年五月份,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態”。此后,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央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表述中,市場和經濟界人士也多有討論,但未有明確說法。12月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了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論斷。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經濟發展的九大新常態,可以看作是對“新常態”的完整解讀,它既是為經濟中長期發展定調,也是為國內外經濟界人士解惑。
“新”和“舊”是相對的,所謂的常態就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過去,我們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為了完成增長目標,不顧一切增加投資、消耗資源,結果呢,我們沒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忽視了自主創新,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某些產能嚴重過剩,這些問題反而制約了經濟繼續前行。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義了九大新常態,揭示了消費、產業、人口、環境等領域新的發展方式,“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常態下派生出新機遇,雖然仍面臨著諸多障礙,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將更為多元。
之前有機構預測我國明年的經濟增速將下調。這次會議對此有確切表述,即“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這意味著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經濟結構調整將更扎實地推進,未來還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2015年是改革落實年,改革越深化,政策和體制越具有開放性,市場越具有活力,經濟發展自然韌性十足,經得起風浪。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眾創業興起,互聯網金融漸入正軌,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我國的消費、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市場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而“回旋空間大”則是指中西部發展存在的差異可以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帶動效應。“一帶一路”和各類“自貿區”戰略的推進,可以更快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
應當說,雖然我國正處于“三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增速換擋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中,但舊有的發展模式注定難以為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詮釋“新常態”,表明決策層對我國的經濟形勢有著科學而清晰地判斷。“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在結構調整中走上平穩的發展之路。(中國經濟網網友沙曉樂)。新常態,一個具有歷史穿透力的戰略概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