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的路都修好了,為什么這條路就不管了?”15日,海口瓊山區甲子鎮山口村的村民紛紛向南國都市報記者反映,稱長約22公里的譚仙大道處處“遍體鱗傷”,可以說是“海口最顛簸的馬路”了。
據了解,當地人大代表曾多次呼吁修路,但一直沒動靜。
顛簸之旅一分鐘顛了19次
15日,記者到現場采訪,“體驗”譚仙大道凹凸不平的顛簸之旅。從定安高速路出口往仙溝方向行駛,剛進入甲子鎮,車輛便不斷顛簸起伏,屁股幾乎一直懸在半空。記者數了一下,短短一分鐘就顛了19次。路面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的,不是坑,就是裂縫,坑坑洼洼。一些破損的路面突起形成尖角,司機通過時紛紛避讓,呈“S”形左右繞行。
而在海南迪愛生微藻有限公司工廠門口的路段,大小不一的坑里還積滿了水。該工廠車間主管曾憲成告訴記者,這里還不是“重災區”,這段路上最大的坑能躺下一個2歲的孩子,深度有幾十厘米。如果遇到下雨積水,走這段路時心里有些害怕。
此外,在譚仙大道發生的交通事故并不少見。“幾年前,我們工廠就有一名員工,駕駛摩托車在這路段,因有坑顛簸摔車,送去醫院的路上不治身亡。”曾憲成告訴記者,工廠的員工上下班都是騎摩托車,他們很擔心員工的出行安全。
“我們主要是做出口的,產品一般都銷往日本和韓國。可是這條路,著實讓我們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啊!”海南迪愛生微藻有限公司工廠廠長林炳無奈地介紹,因為做出口生意,時常有外國企業專家來工廠實地考察。“所有來考察的人,一看到門前的路就直搖頭。”
林炳說,他們出口的產品,都是需要經過運輸、打包等一系列規范包裝。包裝好的產品一路被顛簸,包裝常常遭到破壞。他們曾向省商務廳辦反映此事,每年都聽說這條路要修了,但一直沒動靜。
欲哭無淚運一趟瓜菜損失三成以上
15日上午,記者來到甲子鎮大同村委會。據大同村委會書記、主任王暢利介紹,大同村委會共有5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譚仙大道主要承載了甲子鎮仙民村、益民村、大同村、瓊新村、瓊星村5個村委會,約1萬多人的交通流量。
“瓜菜產業是當地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一般運往仙溝的集散市場銷售,但瓜菜在運送中三成以上被顛爛了。”王暢利告訴記者,在當地農戶種植的瓜菜中,瓜類是最經不起顛簸的,比如苦瓜和絲瓜等。然而,大同村委會大約種有1500畝瓜菜,其中就有500多畝是種植瓜類的。“顛簸一畝瓜類幾乎要損失掉1000斤,而一般苦瓜的市場價是每斤約兩塊錢,農戶的損失很大。”王暢利說。
記者了解到,甲子鎮的土地面積大,但是土壤比較貧瘠,但這兒的村民主要還是依靠瓜菜產業為生。“瓜類一旦顛簸磕碰到了,商家就不要了,我們也沒辦法。”甲子鎮大同村委會山口村村民小組組長陳斌說。
急切盼望希望有關部門盡快修路
王暢利告訴記者,1993年的時候,一位企業老板出錢修路。當地村民聽說此事后,紛紛無償供地修路。1995年,譚仙大道開始通車,沒過幾年水泥路面就開始形成裂痕了。由于該路沒有管理者,常年失修變成了如今這副“遍體鱗傷”的模樣。
“路況太差,很難吸引企業入駐的。”甲子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譚仙大道上的《譚仙創業園》項目早已通過。目前已建成的企業有迪愛生螺旋藻廠等,但是因為路況太差,目前招商還未啟動。“譚仙大道的路是硬傷啊!”
王暢利同時是瓊山區人大代表。他說,多年來他每次在人大會上都代表村民提出,盡快維修此路但都沒有結果。
據介紹,甲子鎮是瓊山區最遠的鄉鎮,貧困村也不少,迫切需要發展。但作為該鎮的主干道,譚仙大道的路況一直是村民發展的“攔路虎”。經過多次呼吁,發改部門曾向王暢利回復稱,該路當初不是政府修的,沒有通過驗收,而且在省的路網里沒有該道路的名稱。當初征地手續不完善,導致該路無法立項。
“政策上的東西可以靈活處置,當初我們無償提供土地都沒有要求回報。”王暢利代表廣大村民再次發出呼聲,希望有關部門盡快修繕此路,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
相關鏈接:
停車亂象無從解決 海口“福安路”竟成了“管不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