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于22日至23日在京召開。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4年農業農村工作,研究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全面部署明年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走訪及重要會議講話中關于“三農”的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關于“三農”工作的戰略思想,是新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有哪些新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將如何繼續推進?我們或從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的論述中得到一些啟發。
2014年4月8日至10日,習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聚焦三農問題:
下基層調研走訪,重要會議講話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三農”問題,無論是在調研走訪期間還是在重要會議上都發表過一系列重要講話。2012年底,他在河北調研時強調,要扎實抓好農村扶貧工作、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2013年7月在湖北調研時,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他作了深刻闡述;11月在山東調研時,他提出了“三個導向”,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
除了調研期間的講話,在一些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更是做了重要的闡述和部署。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他深入闡述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問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突出了“食為政首”的戰略布局,對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作了部署;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對處理好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基本原則;特別是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等方面,他全面闡述了“三農”工作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始終對“三農”問題非常關注,除了此問題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同時也源于他具有的“黃土情結”。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林曾撰文指出,2012年2月,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訪美期間,出席了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他在致辭中回顧:“我曾在中國西部地區當過7年農民,還當過一村之長,我在中國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職時也都領導或分管過農業工作,對農業、農村、農民很有感情。”上個世紀70年代,在大隊書記任上,習近平帶領鄉親們建起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這在當時的農村應該算是高科技。1975年8月,陜西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里召開。那時候父親習仲勛還沒有平反,習近平完全是靠自己走出了一片天地。陜北的經歷增進了習近平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立了與普通農民的深厚感情。多年后出版的《知青老照片》收錄了習近平的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他說:“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
重視糧食安全: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穩定。習近平高度重視農業糧食生產,在其著作《擺脫貧困》中,他就曾強調“糧食生產的發展將帶動整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林、牧、副、漁業的發展有賴于糧食的供給。”2012年2月16日,時任國家副主席時,他就在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致辭時表示過,“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把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穩定地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2013年11月28日,在山東農科院召開的座談會上他曾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
【解讀】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還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三農經濟研究專家曾業松指出,中國是有13億以上人口的大國,一旦出現糧食危機,危及的不只是農業,而且是整個國民經濟;受影響的也不只是農民,而且是整個國家。如果依賴國際市場,受制于人,則經濟政治風險更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研究員曾撰文指出,我們明確要求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新目標,這是綜合考慮我國未來糧食供求格局、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及保持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等因素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促進農業發展:
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曾提出過“大農業”的概念,文章指出,“閩東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就必須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2012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參加中共中央召開的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就曾指出,“要加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解讀】“如何成功地解決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關鍵是如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基本國情、適應經濟發展階段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新中國的農業發展歷史就是探索和開辟這條道路的歷史”,著名學者胡鞍鋼曾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農業發展與轉型本質上是農業現代化,特殊國情決定了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既是“中國總道路”的具體道路之一,又是中國“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我們這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已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
深化農村改革:
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發展活力,是當前農村改革開放的核心。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曾指出,“要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習近平表示,“要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對中央工作部署,要準確領會政策要點和要領,不能隨意解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城鎮化不是土地城鎮化,而是人口城鎮化,不要拔苗助長,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積極穩妥。”
【解讀】“改革開放是我國農村及整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項繼權指出,過去的十年,無論中央還是地方,農村改革創新一直在進行。1998年10月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針,中央在農村先后實施了稅費改革和綜合改革,免除農業稅,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可以說,改革的重點均集中在“少取”和“多予”,或者說是“減負”和“增收”。當前農村綜合改革的核心和主題是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釋放農村經濟和社會活力。唯有突破一切阻礙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服務均等化的制度性障礙,才能激發經濟和社會活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關心農民生活: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的一番話,引起了社會廣泛共鳴。如果我們把“三農”問題看做是全局工作的“靶心”的話,那么農民就是“三農”問題的靶心。此后,這句話又多次出現在總書記調研考察或者重要會議的講話中。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同時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翻看歷史,只有把握了農村,理解了農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曾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解讀】“解決好農民富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完成農村小康建設的根本性任務,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在看到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好形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較低的現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民增收成為短板。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曾撰文指出,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注重城市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包容和融合,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提供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和權益。同時,也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賦予農民更多的基本權益。這隱含著農民通過土地確權、同地同價等制度,實現同地同“權”,獲得土地收益,從而公平地分享現代化發展的成果。這樣,進城農民能夠公平地享受城鎮化的成果,留在農村的農民也獲得了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務農收入的空間。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會見泰國總理巴育
習近平牽掛的十一件農事
凝聚澳門心 共圓中國夢——習近平主席考察澳門紀實
澳門各界認為習近平對澳門“四點希望”為美好未來指明方向
盤點習近平15次視察軍隊:關注強軍、作風和反腐
習近平體驗射擊 講文化公開課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