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研發成本由企業患者共同“買單”
藥品成本是影響定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制造成本和研發成本。“如果單純以制造成本計算,靶向抗癌藥的利潤率在90%以上,但這是外行的算法。”某醫藥銷售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看藥的利潤,也得看研發環節,而研發成本影響更大。“比如一款抗癌藥,臨床實驗費用達十幾億美元,這部分肯定要由患者承擔。”
各大醫藥公司研發新藥的巨額花費
過去一般認為,一種進口抗癌藥物的研發成本需要10億美元左右。不過一項數據表明,開發一個新藥的費用遠不止這些,比如瑞士諾華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836億美元,在這期間只批準了21個新藥,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藥花費為40億美元,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
明暗回扣環環相扣 特殊環境催高藥價
國內正規進口的抗癌藥價格高昂,還與中國醫藥領域的高回扣有關。“哪個企業不給醫院回扣,不出三個月肯定倒閉。”一位醫藥銷售公司亞太地區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救人性命的抗癌藥,被當作醫藥界最有價值的搖錢樹,高回扣、高藥價的問題更突出。
按照規定,內地醫院可在實際購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0%-15%。一位研究藥品定價的人士說,“中國內地比較特別,還有制度成本,只要你不改它,它一定會加到藥價上去。”此外,從藥物出廠定價,走到醫院藥房,中間的環節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空間。
“如果把15%的藥品加成拿走,好多醫院都活不了,因為政府只給醫院5%的財政支出。以藥養醫是政府的問題,不是醫院的問題,也不是醫生的問題。”北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張曉東對媒體記者表示。
如果15%的價格是明的回扣,而在實際操作中,暗的回扣也時有發生。據媒體公開報道,進口藥的回扣還表現在各種巧妙的手段上,“回訪會”、“有獎征文”、“學術會議”以及冠冕堂皇的“教育資助基金”等如今都已成為敏感字眼。
中國仿制藥與印度“差距極大”構不成競爭
“中國是仿制藥大國,但是創新能力不強,中國市場幾乎沒有靶向藥物的仿制藥,構不成競爭,靶向藥物的藥價自然降不下來。”國內醫藥部門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稱。
作為專利藥品,瑞士諾華格列衛的專利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但由于格列衛是與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特效藥,國際專利法對其網開一面,允許一國在特殊情況下實行專利強制許可,對這種藥品進行仿制。
近幾年,印度獲批的仿制藥申請基本都占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約1/3,暫時性批準占到近40%。有分析稱,中國作為仿制藥的另一大市場,仿制藥生產和印度相比無論是在規模還是質量上,都有著極大的差距。
醫藥行業分析師邊晨光對媒體記者表示,企業的根本立足點是利益,而國家政府的立足點則是民生。外國藥品價格高昂,讓許多病人望而卻步,而國家應當有所作為。“印度和泰國都曾以國家層面與國外藥企大公司進行交涉,并且特別保護本國仿制藥,但中國在此方面還未有實質行動。”
相關鏈接:
悅康藥業抗癌藥抽檢三批次不合格 回應稱不知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