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采者在山體上打出一個個礦洞 山體滿目瘡痍
接近10米的石料堆 白花花的花崗巖暴露在外
盜采者用竹片 塑料布 木條支起的簡易帳篷
云南深山滿目瘡痍!數萬村民冒死盜采黃龍玉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黃龍玉自2004年發現以來,迅速聲名鵲起。盜采者粗放開采致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防護措施簡易,危險重重?!?/p>
黃龍玉產地盜采者蜂擁而至挖出的盜洞長達百米
2015年1月15日,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來到了位于小黑山東南角的團坡村,這里采挖出來的黃龍玉被稱為團坡料。團坡料石因稀少和有著中國水墨山水畫意境,這幾年價格一路飆升,倍受追捧。當記者向村民們詢問是否還有人在山上挖玉時,村民們的這樣回答了我們。
村民:外地人多,本地的不多。洞開得多,挖到的不多。貼錢的多,賺錢的不多。
村民們告訴記者,在當地,一直以來采挖黃龍玉沒有什么竅門,因為不具備開采玉石的專業知識,往往是哪個地方挖出玉,大家都一窩蜂地湊上去。在村民們看來,上山挖玉更像是一場豪賭,挖洞采玉的錢也是東拼西湊來的。
村民:大家都是都拼股,一股算一千(元)或兩千(元)。一個洞賠上二三十萬元的也有。
村民告訴記者,采挖黃龍玉不僅累,而且很危險,盡管在挖洞時,尚未出現礦洞塌方,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倒是時有發生。
村民:外地過來偷挖的,有幾個一氧化碳中毒。
在村民看來,當地的黃龍玉已經面臨枯竭,由于黃龍玉越來越稀缺,所以,盜采者開始四處打洞,很多時候,洞挖的很深,也發現不了黃龍玉的蹤跡。就這樣,盜采者在山體上打出一個個礦洞,整個山體被挖的滿目瘡痍。
楊學安,礦山秩序整治工作組隊員,他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山上尋找黃龍玉的盜洞非常多。在這個洞口記者看到,盜洞的上方是一個接近10米的石料堆,白花花的花崗巖暴露在外,沿著小道,記者爬上了石料堆的頂端。第一眼看見的是堆放在一旁的木材和蓋在木材上的塑料布,整個現場破爛不堪。
這是私挖黃龍玉的盜采者在現場留下的東西,楊學安告訴我們,這些盜采者支起帳篷,就在洞口住下來。由于當地一直打擊非法盜采黃龍玉,所以,很多盜采者聞風就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翻過廢棄的帳篷,記者來到了盜洞的入口,這是一個看上去不足1.5寬的狹窄山洞,洞口處的鐵門被鎖了。
楊學安:當時挖的洞。大概有深幾百米了,上百米了。
0.5平方公里聚集萬名盜挖者 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盜洞
調查時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了解到,黃龍玉的價格可謂是翻著跟斗不停地漲,也正是由于利益的驅使,私挖亂采一直屢禁不止。盜采者瘋狂盜洞,采挖黃龍玉。致使當地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時任龍陵縣安監局局長的侯德升,出任小黑山主礦區的工作組的組長,回憶起當年的私挖盜采黃龍玉的場景時,當時發生的一切歷歷在目。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侯德升:這一片不到0.5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大概聚集了1萬人左右,而且到后來已經發展到有黑惡勢力在山上強買強賣,打架斗毆。
這是2010年財經頻道記者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的一幕,在這段流域內支著數以千記的藍色帳篷。當地村民把一段河道圈起來后,用抽水機抽干水,就開始挖掘黃龍玉。
隨后,在楊學安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另一個黃龍玉盜洞,這個洞距離盜洞1000米左右,村民在半山腰上挖了一個五米寬的平臺。
記者:這也是一個盜洞。這里面有多深?
楊學安:快兩百米了。
楊學安告訴記者,他們也很無奈,作為礦山秩序整治工作組隊員他們沒有執法權,再加上針對黃龍玉私挖亂采行為,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就算警察來了,當時也只能勸誡。
楊學安:以前沒有法律,沒有辦法。只能勸導。
記者深入漆黑盜洞:山體僅用幾根木頭支撐 沒有鼓風機就會缺氧
那么盜采者挖出的盜洞究竟是什么樣呢?
踩著冰冷刺骨的泉水,在楊學安的指引下記者往盜洞深處走去,這個盜洞高度大概在一米七左右,花崗巖的山體上,布滿了被風鉆留下的鉆眼。山體里一根突起鐵杵引起了
記者:他們當時的條件應該是特別的簡陋。
楊學安:簡陋。
記者:這里面要是沒有鼓風機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楊學安:不行,太缺氧了。
楊學安告訴記者平時村民們在鑿山挖玉的時候,整個山體都在震洞,若不是親眼所見,記者很難想象在這種非巖石結構的山體里,盜采者居然用簡單的幾根木頭支撐馬上要塌下來的碎石和泥土。
記者:居然用木頭支撐,這樣太簡陋了,就沒有別的防護措施了?
楊學安:沒有。
在盜洞里,周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當走到100米的時候,盜洞里突然出現一條岔路,楊學安告訴記者,村民們也是沿玉脈開采,發現玉脈不見了,就會換個方向繼續開鑿。經過一個鐵門后,黑壓壓的盜洞,令人透不過氣來。
楊學安:沒到。
楊學安:還有80米。
記者:這就拿木頭這么頂著?天啊,我看看電池夠不夠用,別等會黑了我們根本就出不去了。
在調查時記者發現,很多礦洞的不遠處便是當地村民的菜地,我們看到,挖礦時出現的礦渣堆起一座座小山,礦渣的邊緣已經接近菜地,原本云南山區就是山多地少,如今,很多耕地也被礦渣掩蓋。對于山上黃龍玉的私挖濫采,山下居民也是苦不堪言。
村民:我們的水都是從山上來的,再挖水都沒了。
村民:水都往地下走了。挖得越深,上面就沒有水了。
政府出臺辦法管理條例保護資源合理分配利潤
調查時,記者了解到,其實,早在2010年,很多媒體就對當地私挖盜采黃龍玉的行為進行曝光,龍陵縣政法委書記趙孝平表示,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每次深入9個村涉及的轄區進行地毯式檢查、宣傳、勸返,進行地毯式排查,效果都一般。
龍陵縣政法委書記趙孝平:這個措施的話,在工作實際過程中,好像的效果不太明顯。
趙孝平:因為每一個洞子我們封停以后,政府也不可能派工作人員長期地守在每一個洞口。
除此之外,趙孝平坦言,在打擊私挖盜采和管理黃龍玉時,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德升:不出臺這個法律的話,就是政府部門在這個執法過程、體系過程中第一是沒有法可依。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問題,2014年12月24日,云南省出臺了《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此舉意味著云南黃龍玉的保護與開發已步入法制化軌道。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黃龍玉開發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德升:假如說我們這一個資源管理條例發布實施以后,那么就是說你一旦觸犯法律,我們將會按照國土、林業、水務、環保等這一些法律法規對那些違法犯罪人員進行依法打擊處理。
正因為黃龍玉的價格評估沒有專業的中介機構,也就給黃龍玉礦的采礦許可、案值認定,執法處理帶來諸多困難。采訪時記者了解到,《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的出臺,除了能有效遏制黃龍玉私挖濫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外,對于黃龍玉的市場也會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黃龍玉商人王有照:以前我們買了一些料子,雖然買得到料子,但是它市場比較混亂,那對于我們來講,我們買到這些料子還沒有加工出來,但是你(市場)這邊價格掉下來的話,對于我們來講我們還是損失很大。
不僅如此,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黃龍玉資源,龍陵縣政府成立了以保山黃龍玉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企業,建立了礦山管理體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從2009年10月分配機制實施至今,每戶農民平均分到1.5萬元左右。記者來到了龍陵縣黑山村楊家寨楊旺從家,楊旺從從房間內拿出來存折,上面記錄著每一筆林地租金和公盤分紅。從2009年10月至今5年多,28次公盤共分紅為67083.54元,五年林地租金為24000元。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黑山村楊家寨村民楊旺從:現在這種開采方式,我們老百姓也能獲利,山體也得到了保護,我們也能持續地在公盤中獲利,如果幾年挖完了,那就啥也沒有了。
?
?
相關鏈接:
海南瓊海發現兩塊黃龍玉肉石?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