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明天
1月26日,東莞市政府在當地兩會召開前發布了一號文《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堅定制造業強市發展方向,打造國際制造名城。
其中提到,工業總產值由現在的1萬億元向2萬億元跨越,擁有5個千億元產業集群、25家以上百億元企業,穩居全國制造業城市第一梯隊。
“現在的發展形勢不一樣了,深圳、廣州的企業轉移到東莞之后,地價、租金和勞動力工資都太高了。”在大朗鎮做印務的肖功俊深有體會。
要說東莞“三來一補”的經濟模式,得追溯到1978年,港商在東莞虎門鎮創辦的全國第一家對外來料加工廠——太平手袋廠。
港商的投資開動了東莞前進的馬達,隨后深圳的轉型則讓東莞借勢扶搖直上。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深圳早先開始產業轉型升級,因此部分加工業流向了緊鄰深圳的東莞。
在東莞從農業向工業轉變的過程中,大量依靠外來的企業力量,本土的民營經濟一直不是很強。很多企業都只是在東莞建立一個研發或生產基地,總部大多不在東莞,像深圳的華為、酷派等就是如此。
肖功俊分析,“ 原先東莞相比深圳具有土地優勢,地租便宜,勞動力價格也低廉,對于打工者來說租房也適宜,所以大量流動人口涌入”。
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專家何學彥認為,“ 東莞問題是全國經濟轉型的縮影,深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地緣優勢是東莞無法相比的,東莞畢竟屬于深圳的輻射范圍”。
相比深圳,東莞的品牌如大朗毛織、虎門服裝、厚街家具等產業集群,以及搜于特、都市麗人等,始終遜色。
相對于廣州、深圳而言,東莞吸引力還是明顯不足,其他一些傳統工業區內人才缺口更是嚴重。
另外,東莞在吸引大批外資企業和“新莞人”進駐的過程中,以提供土地作為置換條件。這一政策讓東莞提早享受了發展的紅利,也過早地透支了其土地資源。
據悉,2012年東莞曾簽約引進了一大批項目,但由于受土地、資金、環評等因素制約,很多項目尚未真正落地,引進的重大項目中有34個都存在地指標缺口。
此外,東莞缺失集中性的采購區域,在東莞市區中心,沒有一個成規模的集中性交易展示平臺,整個東莞也沒有所謂的一個標準意義的城市中心。
何學彥認為,過去,需求結構中投資高達30%,現在基礎設施總體投資下降,消費需求相應下降,必然需要轉換經濟增長的臺階,“我估計,到2017年增速甚至會降到7%以下。在2020年左右,新的代替產業進入一個常態,回到7%以上”。
“東莞至少要三四年才會緩過來。”何學彥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