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交通樞紐城市”除了需完善各類交通網絡設施,還需要建設各級交通樞紐,以樞紐為錨固點來組織道路、公交、軌道等系統,實現內外交通系統、不同交通方式之間銜接的“復合化、無縫化”,提升城市整體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
在國家及區域層面,海口是國家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海戰略的重要支點、聯系東南亞的重要中轉樞紐,海口將從國家交通體系的末梢演變為中國面向南海、面向東南亞的橋頭堡,由“地區門戶”提升為“國家門戶”,海南應積極發展海口面向南海三沙的服務基地功能、面向東南亞的中轉樞紐功能。在海南省域層面,海口是進出海南島門戶,全島交通組織中樞。
正是基于這樣的科學認識,“構建省會交通樞紐城市”被列為市政協2014年重點調研課題,由市政協主席韓美、副主席丁竹牽頭,市政協督查研究室以及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組成了課題組,深入調研,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構建省會交通樞紐城市研究》重點課題調研報告。
近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對市政協這一課題調研報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政府在編制我市“十三五”規劃時參考。
欣逢我市“兩會”即將召開,現本報摘要刊登市政協這一重點課題調研報告,敬請關注。
內容概要
構建內外一體、安全便捷的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是海口城市發展水平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實現“交通樞紐城市”建設目標,除了完善各類交通網絡設施,還需要建設各級交通樞紐,實現內外交通系統、不同交通方式的銜接轉換,以提高城市整體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
由于交通樞紐對客流和貨流具有高度聚集效應,使其成為城市重要的戰略增長點,交通樞紐不再局限于服務交通系統自身,而是成為推動老城區功能優化、新區空間拓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如何實現交通樞紐對城市空間、產業的推動發展是課題研究的關鍵內容之一。
海口作為“省內交通中樞”,區域交通設施建設實現較快發展,已形成包括航空、港口、鐵路和公路等多種方式并存且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但是,目前各類場站仍然作為單一的交通運輸節點散布在城市之中,特別是機場和港口等重大樞紐與周邊的用地開發和產業發展出現脫節,甚至,港口、公路客運站的集散交通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與環境。另外,由于尚未編制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缺乏對上位區域規劃的落實和對下位專項規劃的統籌和指導,造成不同層次規劃、不同項目之間缺少延續與對接。
針對海口在現狀及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本課題著重研究海口在區域、省域、城市三個層面的發展定位和功能內涵,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海口城市空間特點,構建海口主城區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框架。
在國家及區域層面,海口是國家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海戰略的重要支點、聯系東南亞的重要中轉樞紐,海口將從國家交通體系的末梢演變為中國面向南海、面向東南亞的橋頭堡,由“地區門戶”提升為“國家門戶”,海南應積極發展海口面向南海三沙的服務基地功能、面向東南亞的中轉樞紐功能。在海南省域層面,在發揮海口核心作用的同時,基于省內城市之間的職能分工與協作關系,實現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海口進出島門戶地位,客貨樞紐功能兼備發展。
海口主城區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明確“樞紐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綜合考慮未來海口城市空間拓展,并結合對外交通樞紐布局,規劃形成美蘭機場、鐵路海口東站、鐵路新長流站等5處都市區級客運樞紐,以及長流、大英山、體育公園和桂林洋等7處市級客運樞紐。依托綜合客運樞紐推動機場臨空片區和江東組團開發建設,帶動中心城區和長流組團空間向南發展,并優化中心商務區的交通出行環境。同時,在海口主城區內打造美蘭機場物流園區、火車南站物流園區、新海物流園區、馬村港物流園區4大綜合貨運樞紐,建立多式聯運的物流綜合服務體系,服務海口工業制品的倉儲物流及配送。
以綜合交通樞紐為錨固點,進一步優化與之相連通的骨干交通網絡系統。結合海口以及瓊北地區“帶狀組團式”空間布局,且用地功能由濱海至內陸呈現生活功能到生產功能演變的特征,由濱海至內陸橫向交通主走廊依次承擔濱海旅游交通功能、城市交通功能和區域交通功能。由此進一步明確海口東西向、南北向交通主走廊分別承擔“橫向連通、縱向集散”的功能。
基于綜合樞紐引導作用和骨干走廊功能定位,對既有軌道網、快速路網規劃提出優化建議。
既有城市軌道網規劃中,由于鐵路列車運行間隔時間較長、與城市交通銜接不便等原因,東環高速鐵路難以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功能。軌道1號線采用有軌電車制式且線路過長,難以提供有效的服務滿足澄邁、海口主城區和機場之間的快速聯系需求,應根據瓊北城鎮群(東西長70公里)和海口主城區(東西長42公里)不同的空間尺度,提供城際軌道和城市軌道兩種功能的軌道系統。另外,海口已經到了軌道交通發展的關鍵階段,應該明確海口城市軌道建設的制式為輕軌。
既有城市快速路網規劃中,在瓊北地區同城化發展的背景下,需要考慮建立聯系瓊北地區主要功能組團和服務各城區內部兩個層次的快速路系統。同時完善快速路網絡,提升對火車南站、機場等區域對外交通樞紐的集散服務能力,以及加強快速路與南繞城、海榆中線高速公路的銜接。
最后,本次課題從完善交通規劃編制體系、提升區域交通樞紐功能、強化島內交通樞紐服務、推進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四個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樞紐建設的十大行動計劃。
海口是國家實施海上“絲路”
和南海戰略的重要支點
構建“海口省會交通樞紐”不僅僅是交通設施的建設,在國家及區域、省域和城市各個層面,“海口樞紐”均有不同的發展目標指向。
在國家及區域層面,海口樞紐是國家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海戰略的重要支點、聯系東南亞的重要中轉樞紐。在海南省域層面,海口樞紐是進出海南島門戶、全島交通組織中樞。在海口城市層面,樞紐指的是航空、鐵路、公路、水運、城市公交、道路立交等各類交通設施本身。因此,海口樞紐的打造需要統籌不同層面的發展目標,整體考慮交通系統和設施的建設。
“交通樞紐城市”除了完善各類交通網絡設施,還需要建設各級交通樞紐,以樞紐為錨固點來組織道路、公交、軌道等系統,實現內外交通系統、不同交通方式之間銜接的“復合化、無縫化”,提升城市交通整體運行效率。
作為海南省對外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組織中心,近年來,海口市區域交通設施建設實現快速發展,已形成包括航空、港口、鐵路和公路等多種方式并存且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但現狀各種交通設施建設缺乏統籌和頂層設計,導致各種交通方式之間以及內外交通之間缺乏銜接。2014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海口市考察時指出“海南應該做到港口、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無縫對接,提高各方面的效率”,對海口交通樞紐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參考國內外發達城市經驗,交通樞紐不局限于服務交通系統自身,而是推動老城區功能優化、新區空間拓展的重要抓手。
依據國內外發達城市的發展經驗,由于綜合交通樞紐對客流和貨流的高度聚集效應,使其成為城市重要的戰略增長點。對于海口市內部而言,城市應該由多個不同等級(都市區級、市級、區級)的樞紐節點作為核心,帶動土地利用的開發,從而支撐起整個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和有序拓展。
海口交通樞紐現狀
及發展面臨的問題
海口是海南省的省會,是海南島內重要的交通樞紐,承擔著海南省省際交通銜接、省內交通聯系的重要職責。加之其靠近大陸的地理優勢,現已成為海南進出島的門戶。
目前海口已經初步建立起包含“公、鐵、水、空”立體交通系統,現狀樞紐發展中“區域交通末梢”和“省內交通中樞”兩個特點并存。這主要表現在:
受到自然條件限制和自身發展水平影響,海口在國家綜合交通體系中地位不突出,在區域交通聯系中“交通末梢”的特點較為突出。受海峽分隔公路和鐵路聯系內陸不便,需要輪渡與國家大系統進行連接,鐵路運輸作用發揮不足;航空和水運主要服務海口自身,尚無中轉功能;航空、水運、公路長途客運主要聯系臨近廣東、廣西地區。
海口作為全省與內陸聯系的門戶地位凸顯,是省內“交通中樞”。海口作為全省與內陸聯系的門戶,對外交通設施較為齊備,現今已形成包括水運、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方式、立體化的運輸體系;作為全省對外交通轉換樞紐,海口在全省交通運輸量中占據絕對優勢。
海口交通樞紐現狀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重網絡建設、輕樞紐對接”,現狀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缺乏銜接。海口市的各類交通設施建設較為完備,但是缺少綜合交通樞紐對各種交通方式進行整合,造成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相互獨立、缺乏銜接,給客貨中轉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2.尚未編制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缺乏對上位區域規劃的落實和對下位專項規劃的統籌和指導,造成不同層次規劃、不同項目之間缺少延續與對接;
3.城市樞紐與城市空間發展脫節,江東和長流組團缺乏交通樞紐支撐,樞紐周邊高效的土地利用可以促進樞紐的發展,也對城市空間發展具有良好的拉動作用,而海口市卻沒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樞紐優勢,城市樞紐與城市空間發展脫節較嚴重;
4.樞紐集散交通影響城市交通。
海口交通樞紐的
發展目標及定位
在海口交通樞紐的發展目標及定位中,對發展目標建議如下:
區域發展目標:拓展功能、融入區域。將海口由“地區門戶”提升為“國家門戶”。依托國家有利政策,積極推進航空、港口功能的提升,提升海南成為國家面向南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戰略門戶,同時建立海口與周邊區域樞紐的協作,融入到周邊發展中去。
省域發展目標:發揮優勢、差異發展。在省內由“一城獨大”實現“多點發展”。統籌省內區域交通資源,明確海口交通發展重點,注重省內城市間的功能協作。
要科學謀劃“十三五”,在構建省會交通樞紐城市工作中,加快瓊北旅游公路建設,進一步完善省會經濟圈交通體系,構建對外大通道,爭取將湛江至海口高速鐵路納入國家高鐵網,實現與全國高速鐵路網互聯互通。進一步推動海口港與洋浦港的港口、航運資源重組,為打造海口在環北部灣的航運樞紐地位,奠定基礎。
利用西環高鐵、鋪前大橋、定海大橋建設,構建區域“一小時”現代立體交通體系。
城市發展目標:打造樞紐、一體組織。海口主城區由“重視網絡建設”向“加強節點建設”轉變,提高各種交通設施的利用效率。通過交通樞紐的打造,實現對城市空間拓展的支撐和引導。
在海口交通樞紐發展定位中,建議如下:
結合海口市區位特點,從區域、省域、城市自身三個層面來認識和確定海口省會交通樞紐的功能地位。
國家南海戰略是海口未來區域交通發展的重要機遇,海南省作為該戰略實施的重要支點,海南省區域地位得到巨大提升,海南島從國家交通體系的末梢演變為中國面向南海、面向東南亞的橋頭堡。
未來隨著跨瓊州海峽的陸路通道———粵海通道的實施建設,海南島與內陸實現公路與鐵路網絡的直接連通,使得海南島融入到國家陸路交通網絡中,減少對航空和水運方式的依賴,進出島更加快速和便捷,并且受到天氣的影響最小。
同時,也應看到,未來陸路通道的連通將使海口承受更大的對外交通壓力,需要發揮海口作為海南島“閘門”的作用,通過機動車進出總量限制、價格杠桿(提高跨海收費)等手段控制進出島交通量,保護好海南島優質的生態環境。
為了支撐國家南海戰略的實施,海南應積極發展海口面向南海三沙的服務基地功能、面向東南亞的中轉樞紐功能。首先要積極發展海口至三沙的水上旅游,并在時機成熟的條件下開展航空中轉業務,將海口建設成為內地聯系三沙的中轉樞紐。此外積極拓展美蘭機場航線,將美蘭機場打造成為進出東南亞地區的航空中轉樞紐,把美蘭機場從目前干線機場的發展地位,打造成為國家樞紐機場。
近期海口交通樞紐
體系建設之建議
針對近期省會海口交通樞紐體系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完善交通規劃編制體系。
行動一: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完善海口城市交通規劃體系,重點加強交通系統的頂層設計,開展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編制,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為錨固點,全面統籌道路、公交、軌道交通各個層面的交通網絡;
行動二:結合近期機場二期擴建、西環鐵路等重大建設項目,借鑒先進經驗,開展美蘭機場臨空都市區總體規劃、機場樞紐地區整體規劃設計,以及新長流站地區綜合交通整體規劃設計等規劃的編制;
●區域交通樞紐功能提升計劃
行動三: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和發展戰略,初步建立面向南海三沙的服務基地和漁業服務基地。借助秀英港的功能調整,積極發展海口至三沙的水上旅游;
行動四:結合美蘭機場二期擴建,進一步拓展美蘭機場航線,將美蘭機場打造成為進出東南亞地區的航空中轉樞紐,鞏固美蘭機場區域性干線機場的定位;
行動五:結合馬村港區大型專業碼頭的建設,強化海口港集裝箱和大宗的物品的接卸能力,建立海南與周邊的珠三角城鎮群、北部灣經濟區港群的協作關系;
●強化島內交通樞紐服務計劃
行動六:依托東環高鐵,建立與三亞機場的聯動發展,有效分流旅游高峰時期三亞機場的壓力。同時積極推進美蘭機場省內航空貨運樞紐的建設,并帶動臨空產業園區的發展。
行動七:馬村港區的發展定位和建設要與周邊洋浦港、八所港的發展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在省內建立“海口港為主、洋浦港和八所港為輔”的港口貨運體系。結合新海港區和新海物流園區的建設,服務全省農產品進出島物流集散。
行動八:結合西環高鐵建設新長流站樞紐,在海口主城區形成海口站、海口東站、新長流站三處分工不同的鐵路樞紐格局。
●城市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計劃
行動九:綜合航空、鐵路、港口、公路客運和城市公交等不同交通方式,海口主城區近期建設重點推進十大綜合客運樞紐的建設,有力提升中心城區交通出行環境,支撐長流組團和江東組團的空間拓展。十大客運樞紐包括海口站、海口東站、新長流站、機場、新海港5處都市區級客運樞紐,以及大英山、白龍北路、汽車西站、長流、體育公園5處市級客運樞紐。
行動十:整合航空、鐵路、水運和公路貨運站建設,海口主城區近期重點推進三大綜合貨運樞紐建設,并依托貨運樞紐的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三大貨運樞紐包括美蘭機場物流園區、火車南站物流園區、新海物流園區。在澄邁老城區推進馬村港物流園區的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