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集中力量對海南生態保護深入調研摸底形成了大氣污染、農村生態、自然保護區3大“生態報告”
把脈生態開環保良方
核心提示
“海南很早就開始實施生態補償,但調研發現生態補償一直存在標準低、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中部山區農民守著青山過貧困日子,怎么解決這問題?”與會代表劉康德發問。
“我省歷年來在補償金額的總體數字上不少,但實際操作中生態補償沒有科學標準可依,不科學的生態補償分配方案必須改變!”時任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廳長陳健春應答。
這是去年9月底發生在省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有關自然保護區及生態保護事項開展專題詢問現場中的一幕。
海南以生態作為立省之本。近年來在生態保護中出現的隱性問題,引發了省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關注,省人大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市縣開展研究調查,形成了大氣污染、農村生態、自然保護區3大“生態報告”。
生態是立省之本,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任何借口,不把它更好地保護下去
“你們可否記得,2013年冬,全國多數城市出現了長時間的霧霾天氣,海南未能幸免,海口市的霧霾天氣雖然只有短短一兩天,卻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廣泛關注,由此也可見,海南盡管擁有碧海藍天,但卻不是高枕無憂的,那次霧霾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副主任陳一峰今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美麗海南,一個分外美好和自豪的名詞,不僅是美麗中國行進過程中海南人民心中的熱切企盼,更與海南一直堅持的綠色崛起之路一脈相承。海南以綠色生態裝點幸福家園的決心和信心多年來始終堅定如一。
“對于今天的海南來講,生態是立省之本,清新的空氣、肥沃的土地以及潔凈的海洋是發展的本錢,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任何借口不把它更好地保護下去!”
在國內,一些地區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給人們以深刻警示: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同時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不能破壞環境,否則勢必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在海南,優質的生態環境一直是海南人引以為傲的資本,省委、省政府多年來在生態治理保護上狠下功夫,這使得海南的空氣、水質等多項排名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近年來隨著我省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和機動車保有量不斷上升,大氣污染防治壓力還將持續加大。
美麗海南,是愿景,是囑托,更是使命。省人大常委會從生態方面著眼,于去年完成了生態領域3大調研報告,并在深入基層調研中發現了一系列關于生態保護的隱性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企業長期“生態性虧損”
責任企業對生態環境作出的貢獻
與其所獲得的回報不匹配
“已經兩年多了,如果企業一直這樣虧損下去,我們也做不下去了。”洋浦電廠一位負責人無不感慨。在省人大調研組深入基層開展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調研中,一些環保問題暴露出來。
在洋浦開發區,洋浦電廠隸屬于中海海南發電公司,這家企業是海南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其總裝機容量44萬千瓦,主要承擔著我省基本負荷和調峰負荷的雙重發電任務。然而,近兩年來,天然氣供應不足,洋浦電廠燃料成本大幅度上升,2013年該企業發生6500多萬元的巨額虧損,2014年虧損超過了1億元。
讓企業感到無奈的是:同樣作為發電企業,使用煤炭發電的企業,無論從定的電價,還是給予的補貼方面都大大超過了相對環保的天然氣發電企業。“這種情況意味著什么?企業參與支持海南的環保,反而比污染相對嚴重的煤電企業還要吃虧。”該負責人發問。
省人大調研摸底后發現,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以及上游開采成本的不斷增加,從2003年至2013年,企業所用天然氣的價格的確已經累計上漲了47.5%,換句話說,使用天然氣發電對企業來講確實“并不劃算”。而與此同時,海南省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為0.4303元/度,比海南省煤電的上網電價0.4768元/度要低很多,氣電與煤電價格呈現出了“倒掛”。
隨著國家和海南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電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越來越嚴格。中海海南發電公司投資了4900多萬元,對現有兩套聯合循環機組進行脫硝改造,改造已于2014年3月全部完成。目前,兩套機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最大值僅為36.5mg/立方米,大大低于國家標準,也遠低于燃煤機組的排放標準。
“企業完成了脫硝改造,每年承擔大筆折舊費,卻沒有享受到任何脫硝電價補貼,然而,煤電發電廠的燃煤機組卻可以享受到脫硝電價1分錢的補貼,這種尷尬的狀況,讓我們企業很是苦惱!”中海海南發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無奈。
企業方認為,天然氣電廠對海南生態環境作出的貢獻與其所獲得的回報不匹配,這種問題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將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在生態問題上出現猶豫:到底要不要為環境保護的成本埋單?
對此,省人大調研組也形成了詳細報告,并以洋浦電廠為例,建議對生態環保中率先執行了環保標準的企業逐步建立起長效補償機制,對一些企業給海南生態做出的貢獻,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
調研摸底生態環保
完成大氣污染、農村生態、自然保護區3份報告,
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省人大調研組在深入摸底中,發現了洋浦電廠存在的“生態性虧損”問題,同時,在省人大去年開展的3大生態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生態隱性問題。
——針對大氣污染的調查
人大調研組發現,機動車尾氣治理滯后于工業廢氣治理。去年7月開展調研時,全省尚有40%的機動車沒有進行排氣年檢,一些年檢尾氣超標的車輛仍上路行駛。許多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沒有按規定淘汰,“十二五”期間,全省應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總量為90901輛,而據當時測算,其淘汰率只有23%左右。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現象、道路揚塵和裸露地面揚塵問題普遍存在,餐飲油煙沒有得到有效治理,露天燒烤問題較為突出。由于我省電力緊張,電力“缺口”較大,一些煤電電力企業也不能按時停產進行脫硝設備改造。
——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調查
省人大在深入調研中發現,由于過去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的區域發展政策,重城市輕農村,導致農村環保欠賬過多。去年5月調研時,海南全省農村生活污水年產生量約1.6億噸,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102萬噸,但由于處理設施嚴重缺乏,農村生活污水絕大部分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在河道邊、房前屋后。有關部門為人大調研組提供的環保數據顯示,我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僅為63%。
農業面源污染是困擾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又一大隱憂。大量農業廢棄物遺留田間地頭,污染環境。海南每年使用農膜、套袋約2萬多噸,噴滴灌設施約2000多噸,而我省對這些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剛起步,回收處理量非常少,據初步統計,回收處理率僅10%。每年使用農藥約1萬噸,產生農藥廢棄物約300噸,這些廢棄物基本沒得到回收處理。
——針對自然保護區的調查
省人大在去年9月摸底中發現,一些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有的遭到破壞,有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一些保護區內種植的經濟林擠占了天然林地。還有個別在自然保護區內大張旗鼓開展的項目建設,破壞了森林植被,影響了水源涵養,改變了海洋植物生存環境。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建設了4個水電站后,原有瀑布完全消失。
權屬不清、補償不落實等問題也困擾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工作。省人大調研中發現,保梅嶺自然保護區地跨昌江、白沙兩縣,現只有地處昌江的林地核發了林權證,位于白沙的2萬多畝林地至今沒有核發林權證。霸王嶺取得林權證的林地只有10萬畝,還有35萬畝未取得林權證,監管也存在較大困擾。
人大調研監督見成效
超額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
修訂出臺《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省人大調研組開展的有關生態保護的一系列報告受到了多方重視,也迅速取得了成效。省人大調研組提出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監控能力”的意見,對此,省政府于去年召開專題會議,正式打響了黃標車及老舊車輛淘汰攻堅戰。省政府明確制定數字指標:全省務必完成2萬輛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
去年10月,海南省環保、公安、商務、財政等部門聯合出面協調,建立工作機制,加大黃標車及老舊車輛淘汰推進力度。當月底,全省就完成了淘汰15252輛,完成率達76.26%。
2015年1月,省人大在對調研報告問題進行回訪時,發現圍繞這一污染源開展的治理成效非常顯著。“截至去年12月底,海南淘汰的黃標車和老舊車輛達到了3.6萬輛,遠遠超過了即定的任務。”陳一峰說。
對于自然保護區管理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省人大在深入調研后從立法層面修訂出臺了《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從調整審批權限的高度和視角出發,采取控開發、強管理等一系列舉措,徹底解決自然保護區在實施生態保護過程中的管理缺位等嚴重問題。也從長遠上,使今后我省自然保護區的設立更為科學、嚴謹。2014年12月,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公布,從省級保護區晉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今仍保存有華南地區最大面積連片且未被商業開采的原始熱帶雨林,其科學有效的管理也成為一個范本。
而對于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企業反映的生態成本高問題,省人大將詳細報告交付省政府,目前已納入了省政府的研究視線。
調研監督見成效
“十二五”期間,全省應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總量為90901輛,截至去年7月底,實際淘汰率只有23%。
省人大調研報告引起重視,去年10月我省正式建立淘汰工作機制,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淘汰的黃標車和老舊車輛達3.6萬輛。
省人大聚焦社會熱點,集中監督調研摸底
走訪調研察民情傾聽民聲促發展
聚焦當前社會熱點。
2014年,省人大常委會組成多個調研組,在重點領域以及老百姓反響強烈的領域,進行了集中監督調研摸底,為省委、省政府制定重要決策提出建議參考。
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
——呼吁城區建更多公辦幼兒園,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2011年3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海南省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的通知》印發實施,為了全面了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情況,2014年4月至5月間,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調研組分別對海口、儋州、瓊海、萬寧、東方、澄邁、陵水等市縣的學前教育發展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組發現,3年時間里,全省幼兒園數量有明顯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幼兒園1596所,比2010年增加了591所。調研組同時發現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全省公辦學前教育學位嚴重不足,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仍然非常突出。而因為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部分幼兒園辦園條件差。調研組表示,目前,學前教育仍然是我省各級各類教育的最薄弱環節,一是公辦學前教育機構數量不足,二是優質學前教育機構數量少且相對集中,三是市縣之間、城鄉之間、園際之間學前教育發展水平極不均衡。
對此,調研組強烈呼吁,各市縣應在新的行動計劃中,規劃在城區建設更多的公辦幼兒園,以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調研組還建議,“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安排在鄉鎮,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在人口分散的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入園還未列入計劃。各市縣應根據實際情況,在鄉鎮和行政村獨立建園,自然村設分園或聯合辦園,或舉辦季節班等,要努力創造更多條件,保障“留守兒童”入園。
中部地區增收乏力
——呼吁拿出硬舉措,優化產業結構促農增收
2014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省人大常委會民族宗教工作委員會、農村工作委員會聯合多部門組成調研組,赴我省中部6個市縣調研農民增收情況。調研組發現,中部市縣農民2012年人均純收入有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人均耕地少、貧困人口多等問題。
經摸底調查,中部市縣地區大力發展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南藥、特色養殖以及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逐步打造出白沙竹筍、保亭什玲雞、屯昌黑豬、定安四季鵝等一批有競爭力的海南農業品牌。政府也在財政投入上給予了支持,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省財政共下達中部市縣支農資金35.2億元。
但調研組同時發現,中部市縣農民人均收入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的問題包括:人均耕地少,貧困人口多;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服務體系不配套;龍頭企業作用不夠突出,帶動和輻射能力不夠強;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農民沒能得到實惠等問題。
對此,調研組強烈建議,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創新促進農民增收,提升傳統產業的單產和效益;做強冬季瓜菜和熱帶水果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充分挖掘中部市縣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創建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調研組還提出,要不斷擴大中部市縣農業生產規模,促進規模化生產,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創新,以推進支農資金等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農田水利項目重建輕管
——呼吁少做形象工程,農業資金更多向“偏遠難”地區傾斜
2014年4月至5月,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對全省農田水利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深入儋州、文昌、東方、樂東、澄邁、定安等市縣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現場集中摸底。
調研組發現,2011-2013年,全省農田水利建設共投入103.65億元,為“十一五”完成投資的1.88倍,地方財政投入農田水利建設也逐年增長,年均增長11%。重點水利工程項目主要包括紅嶺水利樞紐工程、大廣壩水利水電二期(灌區)工程、紅嶺水利灌區工程等,財政共投入13.5億元。
調研組指出問題: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配套缺乏統一規劃;個別項目審批把關不嚴;普遍存在重項目建設、輕運行管理現象。
調研組建議省政府成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領導小組,協調項目的安排和資金的使用。建議學習推廣儋州市那大鎮菜園坡菜地整治工程的做法,由市政府整合農水、農綜、國土、農業部門的資金,抓住重點,在項目中突出排灌系統和田塊綜合整治,為當地3251個失地農民每人增加0.36畝菜地。此外,要少做形象工程,發揮各渠道資金的整合優勢和工程效益,逐步向偏、遠、難的農田整治傾斜。同時,調研組還提出加快大廣壩水利水電二期(灌區)項目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切實做好紅嶺水利樞紐工程后續工作等建議。
農藥監管存在缺失
——呼吁盡快建立農藥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2014年2月至3月,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對《海南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實施情況進行執法調研。調研組發現,作為海南農藥管理史上最嚴格的《規定》,被群眾稱為“農藥新政”,在實施3年以來,解決了農藥經營市場雜、亂、假等問題,全省農藥經營基本規范,禁用農藥基本杜絕,信息臺賬基本建立。實行農藥批發經營許可后,全省農藥經營單位從2123家減少到1345家、農藥批發企業由230多家減少到3家。
但針對農藥市場存在的問題,調研組指出:農藥經銷臺賬二維碼可追溯體系有待完善;大部分農產品包裝不夠規范;農藥使用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對農藥運輸和物流監管不到位;農藥價格尚未實行政府指導價;農藥廢棄物處理監管缺位等。
調研組建議,對本省農藥生產企業的農藥產品,推行二維碼信息標識包裝,建立農藥生產質量安全可追溯機制。提倡本省農藥批發企業對省外有二維碼標識包裝的農藥優先采購。全省從批發企業出來的農藥,除小包裝外,全部貼上二維碼標識。盡快規范農藥的生產、經營、使用流程,完善從生產企業到批發商、從批發商到農藥經銷店、從農藥經銷店到農戶的農藥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調研組還提出,必要時組建省農業綜合執法總隊,并盡快實施農藥價格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