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10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媛)少年強,則國強。在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方面,海南人大代表蘇子涵等人建議,整合高等院校以及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等培訓資源和工作力量,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培訓教育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綜合教育培訓體系,加強海南省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在我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剛剛起步,我省青少年事務社會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參照,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也相當薄弱。根據《海南省青少年社區教育現狀及社會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基于海南省1800位被訪者調查的分析》調研報告的有關情況,家長對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了解情況的調查中,50.1%的家長表示“聽說過,但不太了解”,20.7%的家長表示“聽說過,有一定的了解”,還有29.2%的家長表示“從沒聽說過”。13.8%的家長表示所居住的社區已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
蘇子涵等代表認為,現階段的問題有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本土化研究十分缺乏。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設尚不健全,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實務教師嚴重匱乏。職業化道路進展緩慢,行政化色彩十分濃厚。社會化參與急需擴大,社會化認知程度不高。
代表建議:
一、完善培養體系,能夠加快教育培訓機構網絡建設。整合高等院校以及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等培訓資源和工作力量,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培訓教育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綜合教育培訓體系。要加強專業培訓機構建設,采用社會辦學、網絡課堂網上傳授等方式,壯大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培訓教育能力,可引進一批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豐富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經驗的大學和培訓機構前來聯合辦學、設立分校或建立基地。
二、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員的在職培訓。探索采用院校培養、帶教培訓、實習培訓、上崗培訓、證書培訓、知識更新培訓等方式對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和相關管理人員進行規范化專業培訓。鼓勵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化培訓和進行繼續教育。建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督導制度,可聘請香港、臺灣等地區具有豐富經驗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家,以及實踐經驗豐富的社工擔任督導,提升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務工作能力。
三、創新用人機制,支持鼓勵培育或興辦各類承擔部分政府青年事務的民間社會組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盡早建立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孵化基地。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