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公雞、填肥鴨、做年糕 海南傳統年俗你還記得多少?
春節,是中國人永不改變的期待,當成串的大紅燈籠和喜慶的中國結被張掛起來,琳瑯滿目的年貨被擺起來,人們會心一笑:又要過年了。海南俗語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八月十五,海南人就開始為春節忙活了:閹公雞、填肥鴨、做年糕、置年貨、貼對聯……諸多元素的年貨組合在一起,烘托出海南吉慶祥瑞的過年氣氛。海南各地過大年各有什么樣的不同?小編帶讀者提前領略各地不一樣的年俗。
準備期:
【祭灶“過小年”,祈好運】
海南人過年是從臘月就開始了,一進入了臘月,新年的氣氛就來了。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祭灶是男人的事,家里灶上的神像要請下來燒掉,送灶王爺上天,給灶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把灶王爺伺候好了以后,上天向玉帝報告就不會說人間壞話了,祭灶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灶王的馬吃的,直到了正月初一才迎接灶王爺回家。
【“采屋”“送窮”送走晦氣】
把灶王爺送走了以后,就要開始打掃房子了,這就是“采屋”(海南話)了。采屋,簡單說就是在家里進行大掃除。一般要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把屋頂、屋檐及墻壁上堆積的灰塵、蜘蛛網等臟物清掃干凈,除大清掃屋宅的灰塵臟物外,還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農歷臘月初一到二十二或二十三,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內室外的衛生,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干干凈凈。然后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
【貼春聯:除舊迎新】
在海南普通百姓家,他們貼的春聯都無不飽含著對來年的祈禱與企求:窮人希望來年能發財;當官的人希望來年能升遷;富人希望能平安健康;而更多的人都希望年年有福,有喜……因此,海南人在春聯的挑選上,一般都比較傳統,仍保持有中華民族的千年傳統文化。
春聯是一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與態度,因此,在挑選春聯時,海南人都很注重勤勞、節儉之類內容,特別是正堂室大門的春聯,最能反映一個家庭對未來生活的企求。在海南,貼春聯一般都在除夕之夜降臨之前完成,并且一般由小孩子或年輕人來完成。
最獨特的是貼春聯的同時還貼“利是錢”,一種紅紙制成的、滿是小圓洞的紙。只要到鄉下走一走,便可看到,家家戶戶的大門框上都貼著四張隨風飄揚的“利是錢”,而在其他小門上也貼著,甚至連家里的與“柴米油鹽醬醋”之類的物品及水缸、爐、灶和犁、耙等農具等,都貼上了“利是錢”,這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祝愿,還是一種企盼。
海南人還喜歡在每個門口掛上一串紅繩子綁著的桔子,桔子要掛偶數,表示出門“大吉大利”。
【年貨備足迎新春】
在文昌過年,各家各戶總少不了一樣東西———糖貢。文昌的糖貢是過年待客佳品,又是拜年常帶的禮品。
在陵水過年,陵水人愛吃檳榔,檳榔在他們心中含義特殊,為此,陵水人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檳榔。將其切成四瓣,然后再配蔞葉。
而疍家人過年,除了殺雞喝酒,還少不了馬鮫魚,按疍家習俗,吃馬鮫魚,年年有余;做馬鮫魚丸,圓圓滿滿。
【做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趕制紅糖年糕。說到過年,在海南許多市縣都有做年糕的風俗,三亞也不例外,但是三亞的紅糖年糕則是眾多年糕中的一絕。
三亞紅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調勻,然后摻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調勻,然后將細碎的紅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攪拌,直到混合物成為均勻的糊狀物。之后將其放入鍋中蒸幾個小時。蒸好后的年糕非常有彈性,顏色是醬紅色的,吃起來口感像軟糖一樣,味道極好。
紅糖年糕在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戶戶到了除夕都會在門前架起鍋蒸煮?,F在生活好了,市場上也能買得到過去過年才能吃得到的紅糖年糕,但是每逢過年大伙還是會親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氣氛。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