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節,一波又一波互聯網紅包襲來!除夕之夜,不少人手機不離手,為搶到塊兒八毛的紅包玩得不亦樂乎。然而,“搶紅包”這個新年俗又帶出了許多新問題——
“小小紅包,塊兒八毛,引無數土豪競折腰。”大年初二,重慶一家建筑公司的設計師馬覓在朋友圈里如此寫道。她還曬出了自己這兩天搶紅包的“戰果”:收到47個,總計578元,發出10個,總計666元。
和馬覓一樣,許多人在羊年新春苦練“一指禪”,對著春節聯歡晚會狂搖手機,“搶紅包”成了“新年俗”,甚至有網友調侃說:“吃了頓年夜飯,感覺錯過了幾個億。往年拜年問‘你家WiFi密碼多少’,今年問‘你搶了多少紅包’,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
在這場全民狂歡的背后,是眉開眼笑的互聯網巨頭。從去年一家獨大的微信到今年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三大巨頭悉數參戰,再加上滴滴、陌陌、優酷、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移動互聯網有句名言:豬在風口上都會飛,讓小小紅包“飛”起來的大風,是人們社交方式的變化,也是企業對移動支付和移動應用的龐大野心。
玩起來的熱情
“陪你去看紅包雨”,移動互聯網的四大超級入口:微信、微博、手機QQ和支付寶錢包幾乎都在第一時間公布了自己今年的紅包數據。微信稱,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是去年除夕的200倍,在零點峰值,每分鐘有165萬個紅包被拆開。手機QQ方面則表示,除夕當天,QQ紅包收發總量6.37億個,搶紅包人數1.54億。支付寶方面的數據也相當可觀,在除夕當天,還是有6.83億人參與了紅包游戲,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超過2.4億個,總金額40億元。微博方面則有1541萬微博網友分享了由央視春晚及39位明星與商家送出的1.01億個紅包。
網友們“搶”紅包的盛況甚至引發了難得一見的網絡大塞車。在北京市一家公司工作的鄭婕告訴記者:“除夕晚上8點,點擊進入支付寶錢包,居然連續幾次都顯示出‘您正在排隊等待進入’的提示,‘雙11’都沒有遇到過這種事。”
今年“紅包”為何這么火?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慶光教授看來,春節這個時間點卡的準是原因之一,“發紅包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假期大家本來就比較悠閑,想要找點樂子,此外年輕人過年都要回家,他們也在教上一輩的父母親戚搶紅包。”
娛樂性和游戲性是今年紅包火爆的又一原因,從央視春晚直接號召大家“搖一搖”搶微信紅包,除夕22點34分,微信“搖紅包”達到8.1億次,到手機QQ春晚節目投票搶紅包拿到了6.7億次觀眾投票,連微博的整點紅包也需要用戶先點評春晚再領紅包。唯一離春晚“有點遠”的支付寶,則用“打地鼠”游戲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親自請網友答題的方式派發紅包,馬云發出的99萬元,9999個紅包,僅用了2分36秒就被網民一搶而空。“能玩游戲得紅包,家里人都覺得有意思,樂于參與,熱熱鬧鬧也像過年,錢多少倒真不是個事。”鄭婕說。
?? “搶紅包”能否成為常態
點燃用戶“搶紅包”熱情的當然也有互聯網公司和線下企業不惜血本的投入。僅騰訊就發放了超過65億元紅包,其中包括微信平臺總額5億元的現金紅包和超過30億元的卡券紅包,以及手機QQ上的30億元紅包。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曾將打車軟件的燒錢大戰比作移動支付最好的用戶教育廣告片。而在市場研究機構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專家劉興亮看來,此次“紅包大戰”則是移動支付的用戶教育升級版,“輕松有趣的紅包,可以自然地發展用戶,養成他們的移動支付習慣,至少你不綁定銀行卡就沒法發紅包,也沒法提現,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發展新用戶成本很低。”
主管手機QQ的騰訊副總裁殷宇表示,QQ春節紅包活動不管是活動本身數據的增長,還是對手機QQ其他業務的拉動作用都十分明顯。“QQ錢包在移動支付市場的布局又向前邁了一大步。”來自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333.33億筆,其中移動支付業務45.24億筆,同比增長170.25%。移動支付廣闊的市場前景,正是互聯網巨頭們投入真金白銀的動力。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表示:“從今年來看,紅包中有包括打車軟件、微店、視頻網站提供的各種移動服務的代金券,這說明,除了發展新的移動支付用戶之外,商家已經將目光投向移動付費應用,希望提供給用戶嘗試多種O2O應用的機會。”
紅包發放是否會成為一種常態?在劉興亮看來,基于社交關系的互聯網紅包很可能持續下去,但企業的熱情卻很難持續很久。“就像打車軟件一樣,補貼第一次,第二次可以吸引大量新用戶,后來也遇到了‘瓶頸’。這次企業這么看重春晚,其實也是希望能夠讓很多平時對移動互聯網接觸不多的用戶借此了解移動支付。但當移動支付的市場格局穩定下來,該發展的用戶都發展了,紅包這種燒錢方式,就不可持續了。”
?? “空白”的游戲規則
“今年搶紅包大家都是第一次,只要發給我就高興。如果成為常態,會不會成為‘新尷尬’還很難說。”張依詩是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中層主管,今年她一共收到1687元紅包,發出了2223元。她告訴記者,自己的下屬大部分是“90后”,在微信群里大家甚至連續發5塊錢紅包,“就為了用紅包留言聊天兒玩。但以后呢?要不要給領導發,給下屬發多少合適?我今年基本持平,但同事里有人發出去的紅包比收到的多6000多元,那還是個挺大的負擔。”
第一次大規模亮相的互聯網紅包,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游戲規則的“空白”。除了社交關系上的權衡,也引發了人們對移動支付個人所得稅和資金沉淀利息收益的討論。 記者咨詢了專業稅務人員,通過社交關系獲得的紅包性質屬于贈予,不涉及個人所得稅,但如果中得企業發放的紅包,則屬于偶然所得,應該按照20%的稅率繳納。在資金沉淀方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移動支付企業高管表示,用戶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中的資金被稱為“備付金”,央行有明確的管理辦法規定,沉淀資金產生的收益中的10%要作為風險備付金,剩下90%支付企業可以拿走。支付寶所屬的螞蟻金服品牌與公眾溝通部負責人陳亮告訴記者:“關于備付金以及備付金所帶來的收益,我們一直遵循央行相關政策的指引和規定,并且通過余額寶等形式,讓用戶的余額可以獲得合法穩定的收益。”
在互聯網安全專家看來,互聯網紅包還隱藏著種種安全隱患。互聯網安全廠商瑞星安全專家唐威表示,從目前的監測看,利用紅包形式產生的互聯網欺詐已經出現,它先讓你集齊若干個贊,然后讓你去兌換現金或者獎品,但途中就誘惑你告知支付寶賬號和密碼。其實,沒有一種紅包需要你的賬戶和密碼。“搶紅包”外掛則是另一個不安全因素。“所有的搶紅包都需要用戶提供用戶名和密碼,同時本身也有可能被植入木馬,由于官方本身嚴格打擊外掛,所以一旦用戶受到損失,官方將很難介入。”
?
?
相關鏈接:
公安部提醒“AA紅包”騙局:需要輸密碼要小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