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說法,我不敢說他們包藏禍心,起碼是非常幼稚的。中國經濟現在非常健康,并不值得過分擔心。在十八大之前,我在寫作《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的時候就預測了中國經濟的改革方向——不惜以更低的經濟增長率來換取低通脹、低房價和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這個改革方向,現在有了一個權威的名字,叫做“新常態”。
中國物價穩定、人心穩定,底層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正在創出階段性的新高
我在書中的原話是這樣寫的:
“通貨膨脹是資產投機的潤滑油或者說是催化劑……會加劇兩極分化。
對中國這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長率高幾個百分點低幾個百分點,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通貨膨脹率高幾個百分點,就可能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改革過程中,也就只有它才真正引發過大問題(注:這里指1989年的動亂,它發生在‘價格闖關’引發的大通脹之后)。
當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迫使我們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只要物價穩定、社會穩定,中國人身上那種勤勞致富的精神就會自動的發揮出來,自會有企業家不斷創造需求、創造就業來解決短暫的經濟衰退問題。”
目前來看,這個預測變成了現實。前幾年經濟增長很快,但是社會上的怨氣很大,核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分配不公平。少部分人占據了大部分經濟增長的成果,很多人的收入水平的增加跑不過物價上漲,更跑不過房價上漲。這種增長,它有很大一部分上是一個泡沫,雖然沒有嚴重到日本在1989年、美國在1929年那么危險的程度,但肯定是不可持續的,是必須要痛下決心加以整改的。
今年春節我過年回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前幾年那種“經濟增長、人民罵娘”的情況有了極大的好轉,具體表現就是:物價穩定了、人心也穩定了。
第一條新聞是家里的老人講的,就是今年啥東西都便宜了。前幾年過年豬肉要15、16塊錢一斤,現在只要10塊錢一斤了。蔬菜什么的也便宜了。家里的長輩們都覺得很開心。還有就是過年家里老老少少團聚的時候,不討論房價了,不討論年輕人有沒有買房了。因為房價不漲了,還有點微跌,沒有買房的年輕人壓力也沒那么大,不用成天擔心工資上漲趕不上房價了。
然后是第二條新聞,是鳳凰網報道的,習近平的畫像在農村地區的年畫市場上變得很暢銷,僅次于毛主席畫像。
把這兩個情況結合起來看,中國物價穩定、人心穩定,底層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正在創出階段性的新高。同時,經濟在正常發展,增速在大國中穩居第一。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中國的經濟需要搞什么大改革、大刺激,完全可以按照現在的趨勢繼續往前走。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的核心不是說從8%的增長下降7%,這個一兩個百分點的波動,不是關鍵。關鍵是CPI從3%以上降到了1%以內,尤其是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米面油菜,還有住房價格,穩定了。由于一系列的反腐敗,社會收入公平程度大幅度的好轉,經濟增長的好處被更廣泛的人民享有了。這個基礎打好了,我們的經濟增長快一點慢一點,并不值得擔心。經濟增長當然重要,但只要比美國快就行了嘛,超過它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就算降到6%,也是美國的兩倍多嘛。未來十年八年,應該不會有什么大的戰爭爆發,也不會有新的大國崛起來跟我們競爭,我們平白無故的擔心那一個半個百分點的增速做什么呢?還不如靜下心來打好基礎,把國家資源更多的放到結構調整、內政改革上來。
還是我2012年在書中說的那句話:“當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迫使我們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只要物價穩定、社會穩定,中國人身上那種勤勞致富的精神就會自動的發揮出來,自會有企業家不斷創造需求、創造就業來解決短暫的經濟衰退問題。”
現在就是這個情況,國際經濟形勢仍然一片蕭條,中國房地產投資的黃金時代褪去,新一屆政府優先選擇了低通脹,選擇了保障社會公平,然后才來追求怎么樣想辦法把經濟搞上去。而不是一出現一點點增速回落,就迫不及待的“放水”,靠寬松的貨幣政策,靠多印錢來刺激經濟增長。這是完全正確的、合適的。
所以說,“新常態”的核心就是低通脹,更準確說就是“分配公平”。分配公平這個詞的含義比低通脹更寬泛,在當前的中國,它應該包括“低通脹+反腐敗”。也就是在經濟上穩定物價房價來保證分配公平,在政治上通過反腐敗來促進分配公平。
我在十八大換屆之時,對過去中國十年的經濟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放到了《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的第一章第一句話:
“過去中國十年的經濟表現,相對于其它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值得驕傲。但有些方面,問題卻很突出。有很多人對社會現狀感到不滿,甚至是很憤怒。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分配不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