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齊中熙、于文靜、吳雨、趙文君)2014年,新常態“元年”的中國經濟增速以7.4%的近年“低點”收官。2015年1月份進出口總額同比負增長10.8%。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引起各界關注。
挑戰、機遇?差距、潛力?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空間在哪里?一系列問題引發代表委員和經濟學家的關注。
挑戰與機遇總是相輔相生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將從低端轉向中高端。要特別關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四大問題:制造業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金融體系脫離實體經濟、環境污染。
挑戰與機遇總是相輔相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新常態意味著一系列新機遇。由于中國經濟總量已很大,基數已很高,即使保持中高速增長,也將為全球經濟創造很可觀的增量,帶來巨大的市場投資機會。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綠色低碳產業將呈現越來越大發展空間,中西部地區和一些新興城鎮、新興農村地區將產生越來越多的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樹成說,經濟波動,在上升期和回落期有著不同的功能。回落期是調整期、淘汰期;上升期,是市場活躍期,投資和消費活躍,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實現提質、增效、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
“當前,要擺脫只守下限的被動局面,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也不是靠推出一些項目就能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說,既不能靠‘大水漫灌’,也不能只靠‘滴灌’,而需要宏觀調控‘大手筆’。”劉樹成說。
有多大差距就有多大潛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雖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足仍是“短板”。
目前,中國人均公共設施資本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服務業水平比同等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比發達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巨大的差距,意味著巨大的空間。彌補這些差距,不僅是改善民生的必要舉措,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推手。
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經濟增長速度不是最關鍵的,但速度下調一定要伴隨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并且要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結構轉型帶來的實惠。
“我們要集中抓住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相結合,將頂層設計和相應的實施方案真正落實,并將它們具體化,相互銜接地出臺。”劉樹成說。
全國人大代表吳恒說,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涉及體制機制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沒有解決,比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高端裝備制造業還不夠發達等,這些現實的差距都是未來增長的潛力。
“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比如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稅費、暢通交通等都是切實有效的舉措,將潛力化為動力。”他說。
全面布局改革發展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研究所副所長莫小莎告訴記者,春節期間與親友團聚,彼此談論最多的是“五子登科”:房子、票子、孩子、身子、妻子。
“這說明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民生問題。經濟新常態下不僅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還要保持民生持續改善。”莫小莎說,為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而損失一定的GDP,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在增速放緩的同時,更要促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府參事劉昕說,中國經濟是以制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近期有一批國際制造企業撤離中國,這些因素給今年我國經濟發展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這也說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迫切需要改善投資環境,重視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發展。
“要促進新興產業鏈形成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帶動產業發展由勞動密集型經濟轉化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劉昕建議。
劉樹成委員說,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解發展中的困難。由此來應對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運行的下行壓力,就會開創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末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要把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作為新五年規劃的主線,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全面布局改革發展。”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