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華曄迪、丁文杰)“你得老年癡呆了,出門忘吃藥了吧?”這句春晚小品里的調侃,卻是現實生活中,很多遭受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折磨的老年人及家屬心中的痛。
中國有多少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根據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的調研,“大約有600萬人,每年平均有30萬新發病例”,患病率隨年齡升高顯著增長:75歲以上達8.26%,
80歲以上高達11.4%,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歲以上婦女患病率通常是男性的2到3倍。
與高發病率對應的,是極低的就診率:輕度癡呆患者就診率僅14%,中度和重度癡呆患者的就診率也只是25%和34%,在農村地區,癡呆就診率更低,很多患者在家中沒
有得到及時的診治。
“一個加劇就診率低下的因素是‘老年癡呆癥’的病名。”謝子龍代表引述一項調查說,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會隱瞞或掩飾病情,主要原因是恥辱感和擔心遭遇歧視;四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因癥狀及癥名受到排斥;六成患者擔心被診斷為癡呆癥后,會被朋友和家人笑話和疏遠。
謝子龍代表印象深刻的一個案例是,一個社區篩查小組跑了數個小區做失智老人篩查試點,遭到冷遇。很多老人一聽說是查老年癡呆癥,扭頭就走人。不少老人認為篩查出自己有老年癡呆癥苗頭,很難為情,怕受到社區鄰居歧視。
謝子龍代表呼吁將“老年癡呆癥”更名為“老年健忘癥”,消除社會歧視,他并建議更名從媒體名詞開始,“老年癡呆癥”為民間約定俗成的叫法,我國國家醫學教材、醫學名詞中并沒有此名詞,故更名應從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媒體用語”開始,自國家級電視臺、紙媒、新媒體等各種媒體形式依次往省級、地市級推進。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香港媒體在2011年停止使用“老年癡呆癥”一詞,代之以“腦退化癥”,同時建議生活中人們不要再用這些詞語罵人。香港媒體停用“老年癡呆癥”一詞,源于2010年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諾貝爾獎得主高琨的提議,作為一名“腦退化癥”患者提出這樣的提議,是為了幫助患者獲得一份應得的尊重。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