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珍代表:
生態紅線不可觸碰
多年來,福建森林覆蓋率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為優。福建之所以清新,除了自然稟賦好,政府和百姓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福建多年堅持不懈搞“四綠工程”,綠化城市、綠化村莊、綠化交通沿線,還有沿海防護林。政府舍得在環保上花錢,環保投入逐年增加。
今年“清新福建”還將迎來一件喜事:福建計劃年內完成全省生態紅線的劃定。省里已經初步制定了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希望這個制度能有法律效力,要像國家保護18億畝耕地一樣管住生態紅線。
如何讓一個地區保持“清新”?首先,要更加注重生態質量,不能一味強調提高覆蓋率,功夫要下在改變林分結構上,逐步更換低效林,多種水土保持能力強的本地闊葉林;其次,要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公益林的補償標準要提高,主要河流上下游的生態補償要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要加大。(蔣升陽 李紅梅整理)
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夏慶友委員:
好生態是“搖錢樹”
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并不只是花錢,還可以賺錢。比如有好的生態環境就能夠發展旅游業,好生態可以成為當地百姓的“搖錢樹”,這樣群眾也會更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保護需加快培育生態環保產業。我在重慶市江津區調研時了解到,江津區正積極探索循環生產模式:將豬糞肥引入沼氣池,部分沼液作豬飼料添加,沼液與定期清除的沼渣作桑園肥料;桑園地內全部套種蔬菜,除出售食用外,作為豬青飼料,形成了桑園為中心的豬糞—桑園—蠶繭—蔬菜(青飼料)—養豬的閉合經濟循環圈。這一做法是切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業模式。
國家大力支持,各地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為加速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發展迅猛的“朝陽產業”,有望成為國民經濟又一支柱產業。如何做到“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在生態涵養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各級黨委政府需要花大力氣琢磨的問題。(黃嫻整理)
湖南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代表:
推進污染第三方治理
湖南省將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提升為政府“一號工程”,由一把手牽頭,39個部門、6個地市各自認領責任,堅定“源頭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并舉,9年內實施三個3年行動計劃。這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遭遇“缺錢”“缺技術”難題,治理過程中采用了政企牽手的雙贏模式,政府與企業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提供技術和籌資渠道,降低治理成本,也能在治污中獲利。
目前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削減,斷面重金屬年均濃度值不同程度下降,流域涉重金屬環境違法事件明顯減少。同時,大量涉重企業被關閉或整合,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境治理產業獲得商機,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
我認為,今后應進一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以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為特色的環境服務型企業發展。建議科技部在組織實施國家大氣、水、土壤等相關科研專項時,進一步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大幅增加企業作為技術研發項目牽頭單位的比重。(吳丹 侯琳良整理)
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代表:
治霧霾要轉變腦筋
2014年,蘭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13天,同比增加14天,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成績。
治理霧霾,首先必須轉變思想認識,要舍得投入真金白銀。節能減排改造、工業出城入園、供暖煤改氣,每一項都耗資巨大,苛刻的環保標準也會影響GDP增長,但認準的事情就必須去做。
治理霧霾,需要多管齊下、動真碰硬。對排污企業,無論是誰,無論做出了多大貢獻,一律公開曝光,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實行城市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全天候、全方位、不間斷巡查管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治理霧霾,需要法律保障,常抓不懈。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的決定》,蘭州市先后修訂制定了《蘭州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等6部地方性環保法規,充分發揮了法律制度在治理空氣污染中的保駕護航作用。(曹樹林整理)
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夏慶友委員:
好生態是“搖錢樹”
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并不只是花錢,還可以賺錢。比如有好的生態環境就能夠發展旅游業,好生態可以成為當地百姓的“搖錢樹”,這樣群眾也會更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保護需加快培育生態環保產業。我在重慶市江津區調研時了解到,江津區正積極探索循環生產模式:將豬糞肥引入沼氣池,部分沼液作豬飼料添加,沼液與定期清除的沼渣作桑園肥料;桑園地內全部套種蔬菜,除出售食用外,作為豬青飼料,形成了桑園為中心的豬糞—桑園—蠶繭—蔬菜(青飼料)—養豬的閉合經濟循環圈。這一做法是切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業模式。
國家大力支持,各地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為加速推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發展迅猛的“朝陽產業”,有望成為國民經濟又一支柱產業。如何做到“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在生態涵養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各級黨委政府需要花大力氣琢磨的問題。(黃嫻整理)
湖南永清環保集團董事長劉正軍代表:
推進污染第三方治理
湖南省將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提升為政府“一號工程”,由一把手牽頭,39個部門、6個地市各自認領責任,堅定“源頭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并舉,9年內實施三個3年行動計劃。這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遭遇“缺錢”“缺技術”難題,治理過程中采用了政企牽手的雙贏模式,政府與企業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企業提供技術和籌資渠道,降低治理成本,也能在治污中獲利。
目前湘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削減,斷面重金屬年均濃度值不同程度下降,流域涉重金屬環境違法事件明顯減少。同時,大量涉重企業被關閉或整合,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境治理產業獲得商機,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
我認為,今后應進一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以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為特色的環境服務型企業發展。建議科技部在組織實施國家大氣、水、土壤等相關科研專項時,進一步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大幅增加企業作為技術研發項目牽頭單位的比重。(吳丹 侯琳良整理)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