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治海,國內谷子研究知名專家、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長,其研發的雜交谷子將產量提高了一倍多,受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推薦,已在埃塞俄比亞等非洲10個國家試種成功。因此被稱為“雜交谷子之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月7日,北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河北代表團駐地。趙治海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說起和海南的淵源,趙治海就打開了話閘,滔滔不絕。三亞每條街道的名稱,每個地方的變遷史,信手拈來、毫不語頓。最后他總結說:“我已經離不開海南了!”對于南繁,趙治海也是越說越興奮,他說,海南可以打造成種業信息中樞,帶動人流,帶動城市發展。
“我已經離不開海南了!”
記者:您哪一年到海南從事南繁的?
趙治海:我是1984年開始到海南三亞做雜交谷子研究的。那時候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都已經研究成功了,但是雜交谷子還沒有得到突破。
記者:還記得那時的三亞是什么樣嗎?
趙治海:那時候,除了機場,三亞市區只有一個是兩層樓的,解放路只有南邊一半有商鋪。我們基地在師部農場,也就是荔枝溝那里,離市區18里,那時覺得市區好遠啊。現在,三亞高樓林立,荔枝溝也成市區了。海南環境好,我已經離不開海南了,不僅自己買了房,還動員了150多家親戚朋友在海南買房。
記者:什么樣的契機促使您去海南?
趙治海:我是被海南光照吸引過去的。谷子生長需要強光,北方冬天用大棚育種不行,一是陽光斜照本身強度就小,加上大棚過濾就更小。而海南三亞,光照時間長而強,非常適合谷子生長。夏天我們在河北培育,冬天,就到海南育種。“海南幫我縮短一半科研時間”
記者:您研究的雜交谷子對中國糧食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貢獻?
趙治海:海南幫我縮短了一半的科研時間,到了2000年我們終于有了新產品,將谷子的產量從400多斤/畝提高到800—1200斤/畝,最高達1620斤/畝。除了高產,還有就是抗旱災性強,我們在甘肅敦煌年降水39mm、年蒸發量3200mm的地區做了試驗,播前只澆80立方米水,蓋上薄膜,此后不澆水,就能畝產800斤。
“打造種業信息中樞”
記者:南繁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海南從中能獲得什么?
趙治海:到海南從事南繁的科學家都是中國中高層以上級別的,甚至是頂尖級的,帶過去的技術、品種都是最新的。海南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承接這些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的栽培工藝,從而促進海南農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就是“信息”。大量的科學家到了海南,就相當于大量的先進科技信息和資源匯集到了海南。信息流帶動人流,人流就能創造財富,就能夠帶動城市的發展。海南完全可以打造成為種業信息中樞。
記者:對海南農業的發展,您有好的建議嗎?
趙治海:海南農業要向精致、高效農業邁進,要走品牌化。當然,海南農業也要吸取內地省份的經驗和教訓,不要過度使用農藥化肥,要做好綠色防控,保護那塊干凈的土壤,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