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3月13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黎光)“去年全年民生支出102.5億元,同比增長15.3%,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70%。”參與全國“兩會”這些天來,全國人大代表、海口市市長倪強百忙之中接受在京各大媒體的采訪。發言中,倪市長對有關民生的數據了如指掌,始終緊扣民生這一主題,從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生態環保、教育均衡、穩定菜價等角度,介紹了海口市委市政府近兩年的民生“大手筆”工程,以及海口注重綠色經濟發展、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一些做法。
倪強表示,這些年,我們堅持民生優先,把七成以上的地方公共財政支出投向民生。他強調,我們要深入貫徹全國“兩會”、全省“兩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市民百姓的生活水平。
八記重拳平抑菜價
“海口將采取多種舉措平穩菜價,下一步將建設菜籃子公共信息平臺,以指導菜農種植規避風險。”倪強表示,海口市去年多舉措平抑菜價,建立了由市長牽頭的市“菜籃子”工程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密切跟蹤菜價走勢,出臺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及蔬菜流通優化等一系列措施,并適時推出加大島外調運、組織龍頭企業種菜、增加自產自銷末端網點、與周邊市縣建立農產品產銷合作機制等四招舉措破解葉菜緊缺困局。
倪強就解決海口“高菜價”問題表示,“菜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海口已建立了由市長牽頭的市‘菜籃子’工程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密切跟蹤菜價走勢。”
倪強介紹,今年1月以來,海口每天以200噸的數量調運大白菜、小白菜、蓮花白和上海青等葉菜,設立政府平價蔬菜供應點62家。同時,建立主要“菜籃子”產品儲備制度,確保蔬菜、豬肉等重要的生活必需品3至5天消費量的動態存量;積極實施種植葉菜補貼、蔬菜大棚建設和蔬菜種植貸款貼息政策,切實減少生產者的成本壓力。
“通過采取穩價保供等一系列措施,市民明顯感受到菜價下降。”倪強說。
倪強透露,海口將再出八記重拳穩控價格:擴大葉菜種植面積、增加蔬菜銷售攤位(專區)設置、擴大蔬菜直供直銷末端網點、建設“菜籃子”產品分撥配送項目、培育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規劃建設大中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完善蔬菜生產投保補貼機制、建設“菜籃子”信息體系,不斷完善“菜籃子”監測、儲備、投放和調運“四位一體”市場供應保障體系。
抓新經濟增長點 發展經濟鼓市民腰包
2015年海口的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0%左右。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倪強認為,重點要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順應消費結構演進及發展趨勢,放大瓊北旅游合作效應,完善社區生活消費服務網點,積極發展家政服務、居家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直銷配送體系,改造升級城區農貿市場。同時,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加快推進既是當前發展亟需又可支撐海口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如美蘭機場二期擴建、秀英港搬遷、海秀快速路和江東組團、長流組團等片區開發,以及城市輕軌、大容量快速公交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等,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
二是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堅持向結構調整要動力,推動產業升級優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加大金融業、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力度,推動保稅展示交易、跨境電商加快發展,推進旅游、文體、會展融合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大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特色農業的力度,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海口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與北部灣、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發揮環北部灣港口合作協調機制作用,推動瓊桂粵‘三地七港’大通關合作。”倪強表示,海口將充分借鑒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以海口綜合保稅區為基礎,融合馬村港、臨空產業園空港、美安生態科技新城,打造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口組團。推動海口綜合保稅區與上海鉆石交易所通關一體化試點,加快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建設,爭取海口綜保區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獲批建設。發布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探索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新型業務。立足北部灣,面向東南亞,重點在交通互聯互通、物流運輸、文化旅游、自由貿易等方面,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發展開放型經濟。同時,以海口綜合保稅區為基礎,整合港口資源,打造海口“1+3”組團對外開放新平臺,探索和實踐自貿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
請到海口深呼吸
“無論發展壓力有多大,海口始終將良好的生態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倪強在被問到生態海口建設情況時表示,海口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立市,守護得天獨厚的優異生態環境。去年,海口積極推動地方人大立法,將海南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規劃和控制范圍,從5萬畝擴大到12萬畝,擬將該保護區建成生態修復的示范區和永久性、開放性的市民游客休閑旅游觀光景區。倪強熱情地歡迎大家到海口享受宜人的生態環境,自由自在深呼吸。
生態環境這塊寶貴的“金字招牌”如何擦得更亮?倪強表示,海口今年實施六大生態工程。第一是碧水工程,落實海口市藍線規劃、水系規劃,推進長流組團、中心組團、江東組團三大活水系建設,我們繼續深入實施水環境整治、污水排放截流并網工程以及河溝清淤、河湖整治、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提升中心城區水體質量。第二是護藍工程,海口要加大治理機動車排氣污染和揚塵污染,實行新的國家燃油標準,年內建成區全面限行高排放機動車,公交車和出租車全面使用清潔能源。第三是增綠工程,開展“綠化寶島”行動,實施海防林、村莊綠化等綠化工程,建設一批帶狀公園、街邊綠地。重點建設東寨港紅樹林和白水塘等濕地公園,把三江農場萬畝國有農用地規劃建設為國家級紅樹林濕地公園,爭取用3—5年時間,將該項目建成生態修復的示范區,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旅游、生態教育的好去處。第四是清潔工程,推進垃圾分類,加快建設垃圾處理設施,建立覆蓋全市的垃圾收運體系。第五是凈農工程,開展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農村環境全面改善。第六是產業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環保產業,推進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倪強表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生態環保貴在行動,成在堅持,必須緊抓不松勁,一定要實現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這是我們下一步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南。目前,海口正在加快“生態立市”,編制《生態保護建設規劃》,科學構建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格局。強化大氣污染治理,加速淘汰黃標車,重點整治機動車排氣污染、垃圾焚燒、露天燒烤、建筑施工和裸露地面揚塵,確保空氣質量繼續保持一流。
讓市民都有幸福感
央視近日發布《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海口居民幸福感全國排名第三。
倪強指出,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一是海口生態保持一流。海口這幾年堅持生態立市,堅守生態底線,實施嚴格的生態紅線保護制度,構建了科學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格局,海口空氣質量連續6年居全國74個重點城市首位。
二是民生不斷改善。倪強說,除了良好的生態,海口的幸福感還來自于民生的不斷改善。這些年,我們堅持“小財政、大民生”理念,每年將新增財力的70%投向民生領域,兜底線、補短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民生支出79.5億元,2013年90.5億元,2014年102.5億元,較好地化解民生事業歷史欠賬,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是社會治理加強。倪強表示,幸福來源于政府的責任和擔當。我們堅持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打造平安海口,夯實社會和諧穩定這一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石。
四是文明程度不斷提升。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凝聚和傳播海口改革發展正能量,特別是平民英雄彰顯了海口大愛,傳遞和弘揚了社會正氣。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以“海口文明大行動”為載體,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有機結合,整體推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