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昨日,沈陽,禮兵護送烈士遺骸踏上祖國大地。
“烈士們,我們來接你們回家了,”一片肅穆之中,竇玉沛深情的呼喚令人無不動容。中韓雙方代表團人員面向烈士遺骸鞠躬致敬。
隨后,中方禮兵雙手托起棺木,列隊登上早已等候在一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接運專機。登機口兩旁的戰士們齊敬軍禮。
中方首派空軍專機赴韓接迎
2014年3月,中韓雙方曾舉行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首次交接儀式。今年2月雙方商定,遵循人道主義原則,于每年中國清明節前協商辦理新發掘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事宜。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兩國本著坦誠友好、務實合作的精神,共同推進實施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這是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的重要體現。中方感謝韓方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合作與努力,感謝韓方媒體、公眾對遺骸交接所表達的友好與善意。
本次交接的68具遺骸于2014年發掘于坡州市舊邑里、葛谷里等地。這是中方首次動用空軍專機赴韓國接迎志愿軍遺骸。為妥善安葬遷回的志愿軍烈士遺骸,中方于2014年修建了新的安葬紀念設施,安葬從韓國遷回的烈士遺骸。
“希望迎接父親的戰友們回家”
已經67歲的志愿軍烈士后代鄧其平一直通過媒體報道密切關注著此次挖掘、交接的進展。他的父親鄧仕均在1951年5月掩護部隊撤退的戰斗中壯烈犧牲,遺體被臨時掩埋在洪川江南岸(現韓國境內)。父親犧牲那年,鄧其平僅3歲,其妹鄧菊平不滿周歲。
鄧其平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他不知道這次交接的有沒有他父親的遺骨,“在有生之年把父親的遺骨找回來是我這一輩子的夢”,“我也很希望迎接父親的戰友們回家”。
兩架戰機護航 專機抵達沈陽
今日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安葬儀式
昨日上午11時許,運載68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的一架中國空軍伊爾76運輸機,在我空軍兩架戰機的護航下,降落在沈陽桃仙機場。
根據中韓雙方達成的共識,遺骸于3月20日回國,中方在機場舉行迎接儀式,并于次日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安葬儀式。在這兩項儀式活動中,來自沈陽軍區的260多名官兵將擔負護送棺槨、軍樂演奏、安葬靈柩等多項任務。
專機抵達后,中方邊檢、檢疫、海關工作人員登機辦理入境手續。機場組織人員和器械卸載烈士遺骸棺槨至整理區。隨后,沈陽市民政局和沈陽軍區某部官兵共同清點棺槨數量,填寫交接單后由該部禮兵將棺槨移至擺放區。軍地各單位負責同志在人員站立區肅立,向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三鞠躬后,由禮兵將棺槨搬運至大客車,運往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13時15分,車隊緩緩駛入陵園。記者看到,在兩輛大客車上,每個座椅上端坐一名解放軍戰士,懷抱覆蓋國旗的棺槨,神情肅穆。志愿軍烈屬和老戰士早已守候陵園門前多時,他們不約而同上前迎接車隊,一位老戰士向犧牲戰友致以軍禮,流下熱淚。
“我叫孟繁君,今年83歲,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4軍一名高射機槍手,1952年參戰負傷回國,現在身上還有彈片。”這位老戰士說,聽說68位兄弟的遺骸歸來,他心里萬分激動,馬上讓家人帶他來陵園祭奠。
陵園門前的人群中,一位手持親人烈士證的老人引人注目,她叫邢桂芝,78歲,專程從遼寧阜新市趕來。
“我哥哥叫邢孝先,1935年出生,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軍部擔任報務員,1953年,在敵機一次轟炸中,哥哥不幸犧牲,當時還沒成家。”邢桂芝不時抹著眼淚說,多年來,她一直在尋找哥哥的埋葬地點,但始終沒有音信。
照片上的邢孝先,面龐英俊。在一封寫給邢桂芝的家信中,他叮囑妹妹好好學習,注意身體。這次,她盼望能找到哥哥遺骸,有生之年在墓前祭拜。
“哥哥的英靈在外漂泊60多年了,以后多搞一些歸還活動,我就多一點機會。”邢桂芝說,她已向官方登記哥哥的信息,如果檢驗DNA也會配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