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闖深藍
敞開大海一樣的胸懷
“習總書記說過,他年輕時也常出海。”對曾近距離接觸過習總書記的漁民盧傳安來說,那一天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在盧傳安帶領下,習總書記進入他那艘瓊·瓊海09045號深海捕撈船內參觀。
盧傳安并不是普通的漁民,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300萬元,注冊成立了一家漁業公司,并向海南海洋漁業部門申請了380公頃海域,在西沙晉卿島海域啟動了深水網箱養殖項目,開始養殖名貴海產品,成為了“西沙深海養殖第一人”
盧傳安被中國一家大型電商企業看上。這家企業拿出了最優勢的資源與盧傳安展開深入合作。
鼠標輕輕點擊幾下,全國各地的消費者便能在48小時內品嘗到來自中國最南端的海鮮。2014年8月,盧傳安的海產品在網上3天的銷售總額達到了140多萬元,在電商行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漁網與互聯網的混搭,幫盧傳安撈到了更多“藍金”。
“現在深海養殖年產值也才幾千萬元。等建好冷庫,完善產業鏈,那可是年產值兩三億元、容納五六千人就業的產業。”盧傳安心中的夢,是深耕南海,走捕撈和養殖相結合的路子,打出南海深海漁業的品牌。
在潭門,還有更多的“盧傳安”在轉型,在探索新的“藍海”。有的上岸開起貝類工藝品店,有的開起了飯店,有的正在開發海上體驗游……
此刻,瓊·瓊海09045號船正航行在水天一色的南海上,帶著習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的囑托和關懷;此刻,潭門的男人正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新的漁場;此刻,潭門街邊華燈初上,像一張張綻放的笑臉。
捕“大魚”
掀起大海一樣的波瀾
是好政策帶來了福氣,何世軒告訴自己的漁民朋友們:“從那時起,做什么都順風順水,出海捕魚也賺,開店也賺,養魚也賺!”
出遠海捕回魚滿艙,開海洋工藝品店客盈門,在家打工也能賺得金滿缽。潭門漁民們確確實實地捕到了“大魚”,體會到了這順風順水的福氣。潭門,正掀起大海一樣的波瀾。
站在氣勢恢宏的潭門大橋上遠眺潭門鎮,漁港里,大船一艘連著一艘。岸上,一片以白色為主基調的建筑群映入眼簾,馬路兩旁的民居樓房修繕一新,連排屋頂裝飾著栓船石柱、紅漆漁船。隨處可見的“打造漁業風情小鎮,建設美麗幸福潭門”的標牌更是醒目。
“快回來看看吧,習總書記來了咱潭門,潭門起了大變化!”2013年5月,潭門的“北漂”青年王振忠被當了一輩子漁民的爺爺一個電話叫回了家,開起了一家名為“更路簿”的貝類工藝品店。
2004年,“80后”王振忠離開家鄉去北京一所音樂學院學音樂時沒有想到,他的職業軌跡,會拐回到小鎮。
“我爺爺用‘更路簿’指引過小帆船,我爸爸用它指引過機動船,這是一種偉大而光榮的傳統,是千年的航海文化。而我也要用潭門人血液里的開拓精神,創造發揚新的‘更路簿’。”王振忠觀察到,潭門的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傳統漁業轉向旅游和工藝品業,絡繹不絕的游客和旅游工藝品帶來了無限商機。為做出特色、保障品質,王振忠注冊商標,開辦貝類加工廠,并請香港的設計師對產品進行主題設計,烙上“更路簿”的牌子。他的產品設計取材于當地的生產生活,傳達出特定的文化內涵,深受消費者歡迎。去年10月,王振忠又在北京開了第二家工藝品專賣店。
潭門鎮的繁榮讓人們有點出乎意料,小鎮經過特色的改造,漁鄉風情旅游已名聞遐邇。一批“王振忠們”返鄉就業創業,鎮墟鋪面從原有的100多家增加到400多家,飲食店、日用百貨品店、旅館“長得飛快”,每天到潭門的游客從幾年前的寥寥無幾增加到現在數萬人。今年春節期間,潭門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
現在漁民的生活和過去有什么不同?王振忠笑著說,“以前是跳進海洋吃海洋,全靠天幫忙;現在是跳出海洋吃海洋,越‘吃’路越廣。”王振忠用自己作詞作曲、自彈自唱的一首《遠方》,唱出了“漁二代”們的夢想:“每一次到過的地方,汗水帶給我更遠的方向,向前沖,我們還年輕,夢在遠方……”
面朝南海,它敞開胸懷;面朝南海,它耕海犁波;面朝南海,它不斷開拓。大浪船下過,明天手中握,潭門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與豪邁,向著南海進發!
?
?
?
?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