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央電視新聞聯播以“海南瓊海:建風情小鎮護美麗村莊”、焦點訪談以“打造田園城市”,對海南省瓊海市“不占地、不拆房、不砍樹,就地城鎮化”取得的可喜成績進行報道。瓊海市新型城鎮化模式護住生態環境、拉動社會投資、促進群眾收入,使得群眾幸福生活指數不斷提高。
瓊海市在城郊打造的龍壽洋農業公園,涵蓋3個鎮,嘉積鎮多文村就在其中。當地村民黎文福每天在自己田里忙完農活后,回到家里自辦的農家樂就變成了大廚,他的農家樂每年可以賺30萬元。
原本在外地打工14年,已是某四星級酒店的客房部經理嘉積鎮北仍村村民王秋香在2014年初回家開了一家咖啡廳,源源不斷的游客讓她臉上笑容不斷。
出海打漁的潭門鎮漁民何世軒如今在鎮上開起了海產品工藝店,北漂的王振忠辭職回到家鄉潭門鎮創業。
北仍村原是塵土飛揚的土路、垃圾遍地、難處理的污水,經過改造后,村里有了騎行綠道、檳榔樹下建起了農家餐廳和咖啡屋,原來的臟亂差村莊變成了漂亮的小公園。類似龍壽洋農業公園通過對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環境衛生的整治提高,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等,把各個小村莊連成一體,原本平凡的農業區變成了新興的旅游區,游客多了,群眾收入增加了。
瓊海市各村都通了漂亮的泊油路,生活垃圾和污水都像城里一樣經過專業處理,有些跑城里才能辦的事目前只要在村里的行政服務窗口就能辦理。優秀醫生到村里坐診,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農村醫療和教育水平正不斷提高。城里的公交車開到了行政村,wifi同樣引到了農村。
“潭門鎮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黃土路,甚至孕婦都不敢坐車。”何世軒說,他出海打漁幾個月回到潭門鎮后,黃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原先的荒地變成了一條通往博鰲的大路,鎮上的房子經過裝飾后洋溢著濃厚的耕海文化氣息。
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外出打工農民回鄉創業,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生活越來越幸福,這一切都得益于瓊海市“不占地、不拆房、不砍樹,就地城鎮化”發展戰略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
瓊海市目前近7成自然村完成了美麗鄉村建設,12個鎮根據不同的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特點被打造成風情各異的美麗小鎮。兩年多來,瓊海市投入5億元完善了基礎設施和配套,拉動社會投資超50億元,民間投資超30億元,培育了特色產業。外出打工的6萬多人,已經有2萬多人返鄉就業。近7成自然村完成了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400元,同比增長12%。
瓊海市委書記符宣朝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新型城鎮化一定要符合當地的實際,讓城鄉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讓城鄉百姓的生活品質越來越接近,讓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越來越提升。在保護生態,敬畏自然和和諧發展的前提下,就地城鎮化。
在符宣朝看來,外出打工的群眾返鄉就業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同時是一種調結構轉方式的有效的途徑。
“就地城鎮化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不止留住了鄉愁,還讓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這種城鎮化模式對農民、對政府都是雙贏。從表面來看,政府沒有從賣地當中獲取短期收益,但是這樣的改造卻收獲了民心,打下了根基,是可持續發展的推進新型城鎮化途徑。”焦點訪談的主持人對瓊海市新型城鎮化道路評價道。
?
?
?
?
?
?
相關鏈接:
海南瓊海城鎮化經驗:“鄉愁”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