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3月27日電 題:“無霾之地”話“抗霾” 博鰲關注健康命題
位于中國南部的海南島一向以其南國風光和潔凈空氣為名片,打造生態旅游硬品牌。26日的博鰲PM2.5指數只有10,可謂“無霾之地”。
但在空氣質量這個切實的“命運共同體”議題面前,任何一個地方都難獨善其身。27日的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霧霾與健康”分論壇上,“鐵腕抗霾”、“協作抗霾”、“公眾抗霾”就成為了關鍵詞,來自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各路嘉賓積極建言,發出博鰲的“抗霾”聲音。
“環保創新榜樣”張躍:“談抗霾,覺悟是前提”
“霧霾的危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去年剛入選“全球環保創新榜樣”的中國遠大集團董事長張躍在當天發言一開始就拋出問題。“我一直堅持用儀器檢測,結果顯示中國絕非霧霾的唯一受難國”,張躍用數據舉證北京和柏林在冬季的污染物數值,“我們必須意識到,霧霾是全球性問題,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在承受其嚴重后果。”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覺得維持現狀或者逐步改善就可以,必須要有覺悟,把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放在相當的高度。”張躍在發言中數次強調全社會的抗霾“覺悟”,他認為,在空氣治理過程中,“覺悟高于一切”,無論是科研技術行為、政府的決策行為還是民眾的環保舉動,“前提都是人的覺悟”。
數年前,張躍曾購置兩架私人飛機,當主持人楊瀾問及這兩架飛機的現狀時,張躍說這兩架飛機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經停飛,現在就是在機場的“擺設”。“總有企業家咨詢我買飛機的事情,我先是教導,后來是‘罵’,現在我要說,我們都應該覺悟了,整個社會都要建立起自我約束的覺悟。”
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中國抗霾大有希望”
同為分論壇嘉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當天在現場為張躍停飛私人飛機的行為“點贊”,“治理霧霾取決于政府、科研機構和公眾的聯動效應,每個人都和環境質量息息相關,改善環境必須有公眾的個體參與。”
中國治霾到底有沒有希望?面對提問,這位長期從事氣候研究、中國首位徒步穿越南極的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并列舉了中國政府在改善能源結構方面的一系列實際行動,“中國的抗霾行動非常堅決,民眾的環保覺悟也有了很大增強,要說治霾成功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很有希望的。”
不過,秦大河也提醒,抗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這個盤子太大,不是今天開始治理,明天就能治理好,新能源轉化技術革新、實用技術的配套、民眾科普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一個過程。”至于中國抗霾的具體期限,秦大河坦言,“兩三年太短、三十年太長,但是我們必須腳踏實地,決不放松。”
“地產大亨”潘石屹:“蓋房子也要抗霧霾”
“作為地產商,您為何到霧霾治理分論壇當聽眾?”聽到中新社記者的提問,在分論壇后遭各路媒體“圍堵”的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停下腳步回答說,“大家一談起霧霾,基本都是在關注鋼鐵、汽車等行業,但實際上,超過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都是來自于建筑行業,比汽車行業還要多。所以建筑行業降低能耗,對治理霧霾問題可能更為重要。”
潘石屹強調,建筑行業降低能耗實際上就是要降低建筑日常運營的能耗,這就必須依靠科技。他同記者分享了他在過去三年間一邊“蓋房子”、一邊“高科技抗霾”的階段性成果:“我們將建筑物的年耗電量降低至每平方米55.7度電,這一數值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可以說是全球領先。”潘石屹說,他只是為節能科技提供一個平臺,一旦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就可以向全社會推廣。(完)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