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2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談星余)3月30日,海府路和海府一橫路交界處一塊約9平方米的路面突然塌陷,出現一個大坑,事后調查是由于排污管道出現滲漏造成的。實際上,每年在很多地方,路面塌方情況屢見不鮮,因素也比較多,然而,管道問題所造成的路基土的流失是導致路面塌陷的“罪魁禍首”。
路面塌陷屢見報端
據媒體報道,在很多城市每年都會出現路面塌方的情況,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排水管道問題所導致。近幾年,有關海口路面塌方報道就有十多起。2010年5月4日,海口南海大道汽車南站斜對面路面突然塌陷;2010年8月16日,海口市濱海大道九小分校對面綠化帶突現100多平方米的大坑;2012年8月23日,海口市海甸五西路與人民大道交叉路口驚現大面積塌陷,路面底下有上百平方米路基土被掏空;2014年3月17日,海口瓊州大道明珠天橋附近路出現直徑約3米、深度達3米多的圓形大坑;2014年8月26日,據相關媒體報道,海口永萬路非機動車道路面塌陷,查明原因是由于塌方路面旁工廠排污管道破損,廠房底部路基沖毀“蔓延”致該路段路基受損塌陷。
同樣,在我國其他省市以及在世界很多國家,路面塌方問題也是屢見報端。
管道老化是塌方主因
對于路面塌陷頻繁發生情況,海口市排水管道養護所設施室主任梁顯朝認為,路面塌陷的可能性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需要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就是管道自身問題。路面塌方很有可能因為路面底下的各種各樣的管線出現了故障,當某種管線出故障就有可能出現塌方,而塌方最嚴重就是排水管道出現問題。
據梁顯朝介紹,根據不同城市地形設計和地質特點的不同,排水管道一般埋藏在離地面1到10米的距離,尤其是污水管道,一般在3米以上。有些老城區的管道和道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長時間被污水雨水沖刷腐蝕,排水管破裂,導致地下水滲漏,就會造成路基土流失,路面下方的水土漸漸流失,最終被掏空,到一定程度后,路面結構難以承載車輛等物體重量,塌方現象就很容易產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