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曾經讓許多人搶鹽
“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儆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惑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明末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里便有關于謠言的記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謠言的傳播也愈演愈烈。那么,人們該如何識破帶著各種假面具出現的謠言呢?
謠言的六張面孔你可知?
4月1日愚人節當天,一場針對如何甄別網絡謠言的“辟謠大會”在中山大學懷士堂舉辦。此次以“天下無謠”為主題。在辟謠大會現場,來自中山大學、果殼網、知微以及微信團隊的分享嘉賓圍繞謠言的分類、“謠言”的特征、造謠的手法、“謠言”的情緒、以及謠言的辨別方法,微信對于謠言的整治措施等方面,向現場以及在線觀眾系統講解了“關于謠言的那點事兒”。
在現場分享中,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表示,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而在時間軸上發現,每逢周六是謠言的散布的高發期,而數字夸大,圖片夸張的文章是謠言最愛使用的方式,張志安表示,對于偽裝“高大上”的所謂權威感的文章,公眾一定要小心辨別。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則更從心理學角度具體細化分析了制造謠言的各種手法,他在分享中表示,標題顯示驚人爆料、死亡、疾病的,圖片用得聳人聽聞的,并且借助成功人士為目標宣傳的文章,很多都是謠言時常出沒的地方。
“從大數據分析來看,謠言具有‘六個面孔’。”知微CEO于霄博士從大數據的角度對謠言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假借權威、捏造數據、制造恐慌、嫁接圖片、偷換概念、直擊剛需等是謠言傳播常常采用的手段。而從數據的分析來看,食品健康的謠言最多,但是生產謠言易,粉碎謠言難。
他指出,謠言一旦產生,就像癌癥一樣難以清除,具備傳播周期長,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大大增加了辟謠難度。
市民吐槽:曾被謠言嚇到關于謠言,海口市民有各種各樣的吐槽。
海口市名鄭黎表示,因為一直喜歡夜跑,很長一段時間都堅持到金牛嶺公園進行鍛煉。而2013年的一段時間,她聽很多朋友說金牛嶺公園有斧頭幫在蹲守,嚇得不敢去此處跑步。
“去年夏天,微信上很多人轉一張圖片,說是海口相關部門發布的有恐怖分子已到美蘭機場,快嚇尿了,當天不敢出門。好在幾個小時候就有部門辟謠了,謠言實在恐怖。”海口某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小羅介紹。
“謠言有時候太逼真了,讓人寧可信其有。”24歲的錢海鈺說,微信上轉得很火的美白秘訣、瘦身食譜,一般人很難分辨真偽,往往帶著自己的愿望相信它的真實性。而對于一些涉及公眾安全的謠言,更是讓人產生恐慌,“我覺得政府真的應該提高網警的技術水平,設置專門捕捉謠言的軟件,不能給謠言傳播者傳播謠言的機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