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3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晶晶)有一種伴隨著忐忑的感激也許很多人永遠難以體會,但32歲的吳女士永志不忘的是,在自己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時,一個來自陌生人的腎臟為她重新燃起了生存的火苗,也為她的家人留住了一個完整的家。4月2日上午,海醫生命科學院前舉辦了一場特別的緬懷紀念活動,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遺體、器官捐獻者致以哀思,并以期將“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更好地弘揚開來。
器官移植給他們活下來的機會
“我每天醒來都會心存感激,告訴自己珍惜生命,努力生活。”完成移植兩年來,吳女士和體內那顆“陌生”的腎臟已經可以融洽地相處了,它的到來,讓曾經雙腎壞死,靠每周兩次血液透析維持生命的吳女士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回想那段病痛纏身的時光,吳女士仍心有余悸,當時,她的尿毒癥已經到了重癥階段,唯有腎移植一條“生路”,為了讓她活下來親屬們也曾要求捐獻,但都配型失敗,為了等待渺茫的腎源,吳女士不得不長期依靠血液透析存活,骨瘦如柴的她一度因為不堪忍受病痛而打算放棄。
“我永遠忘不了當醫生告訴我有一個合適我的腎源時,那種緊張、擔憂又欣喜的心情。”吳女士說,曾以為自己會帶著絕望和痛苦離開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女兒,萬萬沒想到上天竟給予了這一線活下去的希望,直到手術成功,自己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步恢復后,她仍時常覺得自己實在太過幸運。“一個健康的器官對于患者意味著生存的權利,我真的非常感激。”吳女士有些哽咽地告訴記者,自己將來離開人世的時候,也會把健康的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把愛延續下去。
也是在兩年前,定安的鄧先生肝硬化晚期,家人都做好了他離世的心理準備,但一個適合的肝臟將他原本僅剩下半年的生命延續了下來。如今,他的身體越來越好,還能幫助家人做一些農活。“每一位器官捐獻者都是我們的救命恩人,都值得我們好好活著,去延續他們的生命。”鄧先生說。
遺體捐獻培育一代代醫學生
在海南醫學院每一堂解剖課上,老師和學生們都會對遺體捐獻者默哀。“尊重遺體捐獻者,是解剖教學的第一課。”海醫科研處處長易西南告訴記者,學不好解剖就學不好醫學,解剖學是醫學教育的必修課,課程操作有著嚴格的規定,遺體捐獻對于醫學研究的進步有著巨大的意義,但在海南來看,這類醫學資源還比較欠缺。
生命的存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活著,感受著喜怒哀樂;另一種是告別了這個世界,但在更多人的尊敬中依然活著。去年6月,14歲的海南少年文藝博因突發腦膿腫引發腦干腦炎離開人世。為了完成他生前的愿望,文藝博的父親文兵扛住來自親朋好友的指責,毅然決定捐獻出兒子的眼角膜和遺體。文藝博的遺體被送到海南醫學院,用于醫學研究,他的眼角膜使2人重獲光明。
數百患者等待適配器官
記者從省紅十字會了解到,海南于2012年啟動器官捐獻工作,但進展非常緩慢,當年底,全省只有海南省人民醫院成功完成全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截至目前,我省已有64人報名登記成為遺體捐獻自愿者,實現遺體捐獻13例;有95人報名登記成為器官、眼角膜捐獻自愿者,實現器官捐獻11例,共捐獻了肝臟5個、腎臟22個、眼角膜16片。
而同時,與極少的器官捐獻者相對的是大量的器官需求。以乙肝和腎為例。我國是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的高發區,而海南乙肝的感染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晚期肝硬化、肝硬化合并小肝癌、重型病毒性肝炎等需要行肝移植手術的病人比例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肝移植是挽救這類病人的唯一手段和希望。因為缺乏肝源,海南有較多這類病人死于肝功能衰竭。
“目前僅在農墾總院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就有200多人,而我們每年的移植手術大約有20多臺,移植率不足10%。”省農墾總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器官移植技術被公認是治療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器官移植給予病人重生及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而且成功率非常高,例如腎臟移植,接受移植的病人一年的存活率在90%以上,但在海南,因為等不到合適的器官供源,不少患者只能等死。
海南器官和遺體捐贈現狀正在改善
2015年初,我國結束了使用死囚器官作為器官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但海南在這條路上走得非常艱難。海南省人民醫院器官捐獻協調員苗博認為,潛在器官捐獻者發現渠道不暢也是重要的因素。
據了解,海南目前沒有統一的人體器官捐獻平臺,一些市縣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潛在的器官捐獻者信息不能及時地傳遞給器官移植醫院。而器官移植要求在逝者心跳停止后的短時間內必須迅速摘取器官,否則就會失去移植機會。因意外事故而達到捐獻狀態的潛在捐獻者,留給協調員的時間往往只有三五天。要在短時間里破除重重阻力,說服潛在捐獻者家屬難度非常大。
同時,海南至今仍沒有關于人體器官捐獻的相關法規、條例及捐獻委員會等機構,在全國來說相對滯后,也阻礙了相關工作的有效開展。下一步,將爭取推動這些政策法規及機構的建立。此外,希望能促成我省建立一個器官、遺體捐獻者緬懷場所,幫助更多人破除陳舊傳統觀念,倡導無私奉獻的行為。
“雖然受海南當地民俗影響,人們對器官和遺體捐獻抵觸心理較強,但近年來已經有巨大改善。”海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醫生陳勁松告訴記者,近年來,醫院對于沒有治療價值但有健康器官的患者及家屬都會進行勸捐,成功率已從三四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說明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
相關鏈接
器官捐獻的基本條件?
器官捐獻并無絕對年齡限制,主要視捐獻器官及組織的可用性而定。原則上,有關器官或組織功能良好,沒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嚴重傳染病,沒有癌癥(除原發性腦腫瘤)者,一般都適合捐獻器官。另外,專門的醫療小組會評估捐獻的器官是否適合用作移植后,才會進行手術。愿意捐獻器官的人,可在器官捐獻登記表上表明自愿捐出的器官種類。此外,在捐獻手術進行前,死者家屬需簽署一份知情同意書,并再次明確捐獻的器官或組織,醫生會嚴格按照捐獻意愿摘取器官。
器官捐獻有哪些方式?
包括兩種情況:①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愿申請器官捐獻登記,并且沒有撤銷該登記,待其身故后進行器官捐獻;②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人體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器官捐獻。
遺體捐贈的用途和程序
自愿無償捐獻遺體為醫學教育事業服務,必須出于自愿,并且征得所有直系親屬的同意。捐獻遺體是無償的。
1、捐獻者或其家屬到海南省紅十字會(或市縣紅十字會)、領取《海南省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一式四份。您也可以上網下載《海南省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網址http://www.hainanredcross.org/。
2、捐獻者按照規定填寫《海南省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填寫完后將登記表交到海南省紅十字會(或市縣紅十字會),同時交1寸免冠彩色相片4張。
3、捐獻者或其家屬與海南省紅十字會(或市縣紅十字會)約定時間,并由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負責通知醫學院工作人員,攜帶申請登記表、個人身份證、戶口本及有效證件到公證處公證。
4、捐獻者一旦故去,執行人立即通知海南醫學院,由醫學院派車接收遺體,并辦理相關手續。其后由紅十字會向捐贈者家屬發放證書。
?
?
相關鏈接: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今后器官移植可納入醫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