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駿作(新華社發)
關注統計數據的人,都明白“數字會說話”這個道理。如果對新常態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速度降低”,那么無疑是在用舊思維看新常態,卻忽略了數據中所隱藏的重要信號。專家指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核心特征是增長質量更高且后勁更足,但這些亮點卻并不像GDP增長率數字那樣容易發現,因而需要更為深入地比較和挖掘。
亮點一:經濟結構不斷升級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2015年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盡管總額同比略有下降,但仍難掩經濟結構上的積極變化。數據顯示,油氣開采業、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合計減少利潤738.8億元,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減少額的2.2倍。
與此反差鮮明的是,同一時期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增長24.7%,這一增速比去年全年的利潤增速還要高9.2個百分點。
如果說上述變化是第二產業內部的結構調整,那么服務業的高歌猛進則暗示著新常態的經濟結構更加均衡。據《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1%,明顯快于第二產業的7.3%和第一產業的4.1%,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高達48.2%。
“隨著技術的變革與需求的升級,我們的生產及流通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大眾需求與企業生產的互動也日益緊密,構筑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何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亮點二:民生得到持續改善
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業方面,去年我國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逆勢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同比多增1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有了工作,收入又如何呢?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67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看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速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繼續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上的這兩個“超過”帶來了居民消費率的提高,這也是結構調整的重大成果。
亮點三:創新驅動日益強勁
民生的改善需要經濟發展作支撐,而高質量增長離不開創新。新常態下的經濟數據透露了我國創新領域的哪些重要趨勢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即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2.4%,相當于GDP的2.09%,而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高達8577億元,同比增長14.8%。同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亦表明,2014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為92.8萬件,已經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新常態下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靠廉價勞動力和外延式擴張不僅不可能再獲得豐厚的報酬,反而可能導致企業被淘汰。與此同時,快速工業化積累的大量資金,也為企業加強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專家表示,相關數據的背后,是中國社會日益將創新視為核心競爭力。而新常態下的中國,創新環境正在持續優化,創新投入正在不斷加大,創新成果的流動和轉化正在為經濟提供更強勁的增長動力。
亮點四:外貿發展更加健康
更優的產業結構帶來更優質的產品,民生持續改善伴隨著旺盛的內需,而創新水平的增強則讓中國企業擁有足夠的競爭力。這些亮點反映到對外經濟中,就是外貿變得更加均衡和健康。
分析人士指出,在海關總署近期公布的一系列進出口統計數據中,有三組數據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2014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值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34.5%,提升了1.2個百分點,這顯示出新常態下我國外貿的內生動力正在進一步加強;
二是去年鐵路機車、通信設備出口增速均超過10%,生物技術、航空航天、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均在15%以上,即新常態下中國正在向世界分工的產業鏈高端進軍;
三是去年中國消費品進口9362.7億元,同比增長14.9%,明顯快于0.4%的進口總體增速,可以說新常態下中國市場強大的消費能力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
?
相關鏈接:
新政連發塑造樓市新常態 不意味房價大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