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
釋永信:面對商業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因為我不想少林寺成了搖錢樹,誰都能拿去搖一搖。
釋永信昂首闊步走了出來。
這是兩會期間的河南大廈,門外擠滿記者,采訪必須由代表、委員親自領進去。一身僧袍的釋永信太打眼,無數攝像機、相機、錄音筆開始拼命晃動。釋永信一臉坦然、無所畏懼地走到記者面前:“來!”眾目睽睽之下,他領著女記者,到警衛值班室簽了字,穿過廣場,走進賓館。整個過程,他連頭都沒有低一下。
反而是記者刻意與永信方丈保持了一定距離,生怕被媒體鏡頭拍出什么“新聞”來。
“我們現在不怕有干擾,就怕被誤讀。”釋永信打開房門,拎起水壺,燒水,沏茶。這是他和《環球人物》記者的第四次見面,門外,有關他斥資約2000萬元人民幣在澳大利亞買地、修建分寺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他平靜開腔:“是,有這事。”
談爭議:耗時9年澳大利亞買地
記者:為什么要在澳大利亞買地?
釋永信:
其實這是9年前一個少林洋弟子的愿望。2006年,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組委特邀澳大利亞著名畫家比利奇到少林寺采風,他受到少林文化的感染,決定皈依,并且立志讓少林文化落地澳大利亞。他的設想得到了澳大利亞悉尼附近的肖爾海文市市政府的熱情回應。
我們考察了兩年,市政府在當地原住民的支持下,決定拿出沿海包括森林、牧場、濕地保護區在內的1248公頃土地,將其永久產權以很優惠的價格出讓給少林寺,希望少林文化能給當地帶來多樣性和活力。
記者:為什么拖到今年才實施呢?
我一直沒有積極推動,甚至幾次萌生退意。因為規劃公司和少林寺在澳大利亞的代表建議我們采取復合開發模式,除了建寺院禪堂、功夫學校、佛醫養生和草藥園區,還要建度假酒店、高爾夫球場、商業服務設施等。但我希望這個項目定位為“回歸自然和實證傳統的少林禪修中心”,要考慮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什么酒店和商店。
事情一直拖到2015年1月23日,這是合約規定的土地付款日。在此之前,我向他們市長表達了退出的意愿,沒想到她表示:“我們支持你,這塊寶地政府只希望交給少林寺。”佛家講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既然雙方有這樣的共識,我們就買了下來。
記者:這筆錢從哪里來?
為付清412萬澳元(約合1950萬元人民幣)巨款,我發動海內外少林弟子一起籌款。這筆款來源于十方,也會用于十方。
記者:今后會建高爾夫球場和度假酒店嗎?
我的理想是土地買來后越簡單越好,不再花很多經費。那里有森林、牧場,我們可以種莊稼、蔬菜和水果,自食其力。少林寺多一個下院,多一個道場,我們就多一種生存方式。我們擁有這塊土地,能夠解決少林寺幾十代人的生存和傳承。而且還能把少林文化傳播到澳大利亞,不失為一件好事。
記者:這個項目誰來運營管理?
我們的運營管理會很簡單,就在那里組建一個僧團,還有一些居士和少林文化愛好者共同參與。我們考慮的不是投資與回報這種關系,我們的回報周期可能是少林寺下一個1500年,而不是當下,這種回報就是別人對我們的認同和參與。
記者:今年兩會您提出建議,希望宗教物產權劃歸國有,和這件事有關嗎?
現在國內廟宇的所有權比較模糊,文物、旅游、教育等部門都管理著一些廟宇。少林寺在登記時,法人一欄寫的是“其他法人”,產權歸屬一欄寫的是“其他產權”,這就是產權不清晰。正因為產權模糊,所以大家都想管。
我認為廟宇的產權應該歸國家所有,這樣才持久、安全。這些法律上的事情我們呼吁多年了。我說這些,還不知道外面又咋罵我呢,但我作為佛教徒,要擔當這樣的責任,先提了建議再說。
釋永信說:“我們追求的是平常心、長遠心,要學會用一生的時間來修行,用一生的時間來用功。”圖為釋永信在少林寺內。
談心態:“出家人動身,不動心”
記者:佛門講求“六根清凈”,您能做到嗎?
社會上看我們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實,我們有自己的生活原則。“六根清凈”是要求我們凈化日常生活,只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凈,那么我們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隨之清凈了。一個人平時修行福德深厚,他坐起禪來,境界就高;如果一個人平時業障深重,他坐禪坐一輩子,也沒有境界。
我經常對僧人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希望大家能領會我老調重彈的苦心,因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活法。
記者:您每天應酬很多,這會不會讓您離“真正的活法”越來越遠?
出家人無所謂忙,“動身,不動心”。在少林寺當方丈很辛苦,每天要堅持領眾修持,還要關注少林寺的發展,占用了我很多時間。所以,我也不希望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希望有好的接班人,自己早點退下來。
到那時,我就輕松自在了,能跟其他僧人一樣,每天待在禪堂里坐禪,甚至回到山里邊去閉關。
記者:您現在的生活和出家時想象的生活差距大嗎?
應該是有差距的。剛出家的時候,就想著過上山林的生活,悠閑自在。出家后一看,佛教面臨這么一個時代,一個現狀,我就潛心思考怎樣傳承,怎樣振興,怎樣使少林寺發揚光大。我認為這是我作為出家人的責任。
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夠成佛作祖,這且不去講它,我至少能為佛教界做一些事情,這也是一種修行,一種功德吧。
記者:您平時也用新款手機和電子產品,這不違背修行者的清規戒律嗎?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僧人,應該利用這些技術,讓它們為佛教服務。上世紀90年代初,河南最早開通一批模擬手機,我們的僧人就開始用了。少林寺辦網站也很早,1996年就開始了。過去在藏經閣里保存一本書很不容易,核對一個名相也很不容易,現在網上很容易就查到了。
我們出家人看待世間萬物講的是因果,任何一個新事物都是因果的表現。我們善于去接受,并視為一種工具,一種方便。我們用出世的眼光來看待入世的事物,自然也就能夠以智轉境而不被境所轉。
記者:網上什么內容都有,僧人怎么約束自己?
依我看來,關鍵是僧人的信仰是否堅定。少林寺的寺規是祖師們定下來的,初進寺院有“三皈五戒”,沙彌(7到20歲之間,沒有受滿各種類戒律的出家男子)要守“十戒”,像我們受過具足戒(年滿20歲的出家男女要守的各種類戒律)的僧人,要守250條戒律。
寺院每個堂口還有清規,客堂、禪堂、齋堂、殿堂包括方丈室都有規約,都很嚴格。
僧人之所以接受這么多戒律清規,是因為我們有信仰。出家修行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清風明月,詩情畫意,同樣要面對很多問題,如果信仰不堅定,就會陷入新一輪的煩惱。相反,信仰堅定,網絡上那些干擾算什么呢?
記者:您怎么看出家人的七情六欲?
和尚不準有婚姻戀愛關系,否則就犯根本大戒,要離開僧團,沒有一點含糊。人的七情六欲生之俱來,沒有這種欲望就沒有必要修行受戒,因為他沒有犯戒的能力,哪里還用得著修?
我們佛教要的是六根俱全,有七情六欲的人,更提倡童真入道,這樣才具有挑戰性。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來克服,從而更加磨練你的信仰和意志。
談少林:“面對商業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
記者:為什么要讓少林寺品牌化?
因為我不想少林寺成了搖錢樹,誰都能拿去搖一搖。
2002年,日本商標事務所的一位負責人給我提供了日本國內注冊的含有“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商標的報告,一共有272項。他提醒我:“你們再不行動,這個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誰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和少林文化繼承人了。”
我起初不太相信,后來有一次出席海外活動,當場被要求提交申請,因為別人已經在當地注冊了少林寺商標,我們成了“冒牌貨”。這對我們觸動很大。回來一看,國內也一樣,少林寺門口都成了一條商業街,到處是假的“少林秘方”和“少林武僧”。
所以我們決定主動注冊。但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寺廟無權注冊商標,只有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才有資格。“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就在此背景下成立了。
當時外界有諸多不解:寺院成立公司是不是太商業化了?可是作為傳承人,如果失去對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氣脈就會中斷,這是無可挽回的損失,我承擔不起。
記者:現在少林寺有經濟壓力嗎?
我們講求一切隨緣,錢多了多做點,錢少了少做點,沒錢就不做,所以不存在壓力,我們沒有外界以為的煩惱。
記者:您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資?
我們出家修行,這一塊看得很淡。我們拿的不是工資,是生活補貼,僧人吃穿用都由寺廟供給,每人每月發一兩百塊錢“單金”,用來買個人必需品。補貼稍高的是執事和悅眾。執事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層,悅眾是每天上殿、監理佛事的人,信徒給他們的供養多一點,但也多不到哪去。
?
?
?
?
?
?
?
相關鏈接:
釋永信:不要叫出家人CEO 神曲惡意詆毀法海禪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