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解放西路竹林里131號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別致錯落的邱氏祖宅的門楹上,“燕翼詒謀”四字經(jīng)百年風雨仍剛遒有力。
89年前的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邱宅召開。中共瓊崖地委成立并選舉產(chǎn)生領(lǐng)導機構(gòu),這一在瓊崖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瓊崖革命事業(yè)從此有了堅強的領(lǐng)導核心。
是懷念,是追思,是徹骨透心的呼喚,在海南人民心中,承起革命策源地的邱宅,被喚作瓊崖革命的“紅船”。它從這里始發(fā),射放出第一縷絢麗的曙光,從此瓊崖革命的征程之上,有了正確的航向!
1926年6月中共瓊崖一大在海口邱氏祖宅秘密召開——
“紅船”從這里始發(fā)
新
現(xiàn)在的邱氏祖宅修葺一新,成為后人緬懷先烈、汲取紅色精神的重要地點。本報記者張茂攝
有一種緬懷——告慰曾經(jīng)的苦難與犧牲
2015年,清明節(jié),瓊海市富海路善集園。67歲的李世高用枯瘦的老掌撫摸著墓碑上的字——楊善集。
李世高對自己有過一個約定:不論身在何處,每年來為外公敬上一杯米酒。
楊善集犧牲時,唯一的女兒楊瓊玉僅6歲;而楊瓊玉離世時,李世高不足5歲。
李世高12歲才知道家庭的悲愴。久居北埇村年事已高的曾祖母告訴他,“善集27歲就獻出了生命,你的母親從小也失去雙親,沒有書讀,靠挑鹽巴度日。”幾與楊瓊玉的命運一樣,兒時已沒了母親的李世高俯在曾祖母的懷里痛哭:“我還沒記憶叫過她一聲媽媽……”
“無數(shù)革命者的犧牲,是為人民日后終有同享安樂的幸福。當年成立瓊崖地委時共有13人,但13名委員只有2位見證了海南解放。”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主任吳大天說。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同年便派遣共產(chǎn)黨員和先進知識分子來到瓊島進行革命活動。5年后的1926年2月,中共瓊崖特別支部在海口成立,黨的基層組織得以快速推進發(fā)展,建立統(tǒng)一領(lǐng)導全瓊革命活動的中共地方組織,時機已臻成熟。
推開邱宅大門,堂屋正中懸掛的一幅油畫,正是描述瓊崖一大召開的情景:
楊善集神態(tài)激昂地立身演講,左旁就坐的主持會議的王文明目光沉穩(wěn)堅毅,圍坐在會議桌旁的,有旅歐歸來的羅漢、留蘇回國的馮平,還有羅文淹、許俠夫、周逸、黃昌煒、陳三華(女)、陳垂斌等人,與會人員平均年齡不足30歲。
“除廣東區(qū)委特派員楊善集外,本應13位黨員到場的會議,因突破敵人封鎖十分困難,實際只來了11位。”對這段歷史頗為熟悉的吳大天說,而為讓秘密會議地點“一切如常”,屋子的主人邱秉衡還負責在外“放風”,將老宅的堂屋假裝布置成娛樂聊天的氛圍。
大會分析全國和瓊崖革命形勢,討論瓊崖黨組織的重要任務,通過了職工運動、農(nóng)民運動、政治工作、軍事工作決議。選舉產(chǎn)生了13位地委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瓊崖地方委員會領(lǐng)導機構(gòu)就此成立。
共產(chǎn)黨人年輕的心與270萬瓊崖人民的前途和命運一齊律動。在他們身后,240多位共產(chǎn)黨員活躍在瓊崖革命斗爭的最前沿。從此,瓊崖革命在黨的領(lǐng)導下,經(jīng)歷奮斗犧牲,萬千劫難而百折不回,以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最終迎來了海南解放的偉大時刻。蒼顏白發(fā)的外孫站在永遠年輕的祖父墓前,留下了深情的熱淚,“您看到今天的中國和美麗的海南了嗎?這足以告慰您經(jīng)受的苦難與犧牲。”
有一種深情——解析瓊崖革命勝利的根本
邱氏祖宅的院子中央,數(shù)十年前種下的一棵糖膠樹如今已高聳參天,許許多多人來到這里,睹樹思人。邱宅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chǎn)究竟是什么?在海南解放65年后的今天,為什么這里依然會灑下那么多的淚水?
淚水感召于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信念和與人民的深情。這是穿越戰(zhàn)爭烽火,鐫刻在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記。
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為人民解放浴血犧牲。省委黨史辦僅在瓊崖英烈譜中收錄的烈士多達2.13萬。
馮白駒在解釋瓊崖革命勝利的原因時,用了一句話叫“山不藏人,人藏人”,這是對黨的群眾路線和與人民深情的最好解讀。我省社科專家趙康太說,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把100多名群眾圍堵在山洞里,稱只要說出誰是共產(chǎn)黨員,就可以全部釋放,但這100多名群眾寧愿餓死、困死在山洞里,也沒人開口。當時的人民群眾為了掩護黨,支持瓊崖革命,寧可付出生命的代價。
“今天,我們的黨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該如何堅定地樹立?值得我們深思。”趙康太說。
為中共瓊崖一大的召開甘冒生死的邱秉衡,是瓊崖革命歷史中不會褪色的一個人。“父親相信中國共產(chǎn)黨是解放人民的,是最代表老百姓的,也最與人民有血肉深情。”邱秉衡兒子邱宏鑒說。
1925年,開展瓊崖革命斗爭的共產(chǎn)黨人急需在海口找一處秘密活動的場所成立地方黨組織。邱秉衡想到竹林村的自家祖宅僻靜,正是理想的地方。邱秉衡知道,自己冒的是“砍頭大罪”,一旦暴露,全家遭殃。然而,他毅然決然把邱家祖宅貢獻出來。
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瓊崖革命道路上的肝膽相照者。無論革命時期轉(zhuǎn)運槍支彈藥,營救馮白駒、陳德華等共產(chǎn)黨人,還是在解放后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悉數(shù)奉出自己的家產(chǎn),他以滿腔的熱血跟隨黨的腳步。我省黨史專家邢詒孔說,像邱秉衡一樣的千千萬萬的革命支持者,他們不是一時的布施和興起,他們相信黨,相信為共產(chǎn)黨做事就是為老百姓做事,他們有著矢志不渝地與黨始終相一致的革命信仰。”
有一種力量——召喚新時代下的瓊崖精神
一只脫皮破舊的皮箱和針線簍,展陳在邱宅陳列室的櫥窗里,睹物思人,觀者唏噓不已。
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黨史研究者滕志雄說,時至今日,瓊崖革命先輩的故事依然能夠引發(fā)人們的一種共鳴。為什么?他們?yōu)楦锩辄h和人民一無所求,質(zhì)樸無華,這共鳴是人民對新時代下樸素的奉獻精神的期待和召喚。
來邱宅參觀的海南師范大學學生陳姍對記者說,“革命者為我們開啟了幸福的生活,我們也該為他們做些什么!”
事實上,越來越多人以不同方式緬懷先烈并行動起來,在瓊崖革命斗爭精神中汲取力量。
莊田將軍后人莊祝勝說,包括瓊崖一大舊址在內(nèi),每一年都有企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開展不同形式的遺址紀念活動,不少人帶著孩子,讓子女也早早理解什么是二十三年紅旗不倒。
王文明的孫兒王紹波和孫媳陳香花夫婦30多年來守著故居,過著簡樸生活。陳香花拉著我們的手屋里屋外走了一圈,她說政府始終沒有忘記革命者,1990年和2008年,在市政府和民政部門的幫助下,家里告別了危瓦房,相繼蓋起了青磚房。這些年來,讓王紹波夫婦很感動的是,總有一些參觀者在故居悄悄捐助而不具名。陳香花有時剛好見到會上前追問,得到的答復是“我們也是王文明的后人……”
而15年前與王紹波夫婦相識的李世高,晚年生活并不寂寞,常有青年人來到家中拜訪,說盼能聽到他講革命故事。“不久前,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來到我家,一口氣提了30個革命歷史問題,把我難住了。”李世高笑著,眼神里溢著幸福……
我們相信,瓊崖這片紅土之上,始終會留存著革命者的生命密碼。
縱使歲月風云遠去,瓊崖精神必將永存……
紅色名片
中共瓊崖一大舊址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瓊崖一大舊址位于海口市龍華區(qū)解放西路竹林里131號。這里原為邱氏祖宅,興建于1919年,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筑面積690平方米,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坐北向南,二進三間四合院式布局,東西廂房,是較為典型的海南民居建筑。1926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瓊崖黨組織的最高領(lǐng)導機構(gòu)———中共瓊崖地方委員會,標志著海南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專家連線
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
瓊崖革命從此有了領(lǐng)導核心
瓊崖人民革命斗爭歷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瓊崖革命的里程碑。1926年6月,在海口市竹林里131號邱氏祖宅召開的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并成立中共瓊崖地委,選舉產(chǎn)生地委領(lǐng)導機構(gòu),使瓊崖革命從此有了領(lǐng)導核心,它標志著瓊崖革命進入了新的起點、新的階段,正是有了這個領(lǐng)導核心,瓊崖革命才堅持到最后的勝利。
從瓊崖一大選舉的領(lǐng)導人來看一大。中共瓊崖一大選舉王文明任地委書記,從后來的革命實踐看,這個選擇完全正確,他不愧為中共瓊崖地方黨組織的領(lǐng)袖和主要創(chuàng)始人,為瓊崖人民革命的解放事業(y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從瓊崖軍民創(chuàng)造“孤島奮戰(zhàn),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奇跡看一大。中共瓊崖一大選擇了王文明,大革命失敗后地委改稱特委,期間經(jīng)歷了四位特殊的書記楊善集、李源、黃學增、官天民。其中3位為瓊崖革命獻出了生命。王文明三上三下,再度接任特委書記,在他積勞成疾的最后時刻,瓊崖革命處于生死關(guān)頭,選定馮白駒作為接班人。后來的革命實踐證明,王文明的選擇是正確的。馮白駒領(lǐng)導瓊崖軍民沖破一道又一道難關(guān),百折不撓,直到1950年配合解放大軍渡海作戰(zhàn),解放海南全島,創(chuàng)造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被周恩來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
中共瓊崖一大舊址。記者張茂攝
紅色遺址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海口解放西路竹林街131號院
海南日報記者尋訪的海南紅色遺址分布示意圖
留言簿
大義之舉令人佩服
邱秉衡是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地方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的支持是可以用身家性命相抵的。邱秉衡開過一家名叫“聚益號”的銀鋪,一起經(jīng)商的同行們記得銀鋪的后門經(jīng)常運出“甘蔗”和“扁擔”。而“甘蔗”和“扁擔”就是槍支、彈藥。
邱秉衡提供革命場所,收納傷病的革命者,買藥、買槍支,這些幫助都冒著極大的風險,而且是一家老少人頭落地的風險。邱秉衡也算家境殷實,生活過得不錯,能有這樣的大義之舉,令人佩服。
解放后,邱秉衡當過海口市副市長,此后各種運動,人生起伏,他一直踏踏實實做人,毫無怨言,精神難能可貴。——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研處處長滕志雄
承載激情燃燒歲月
我們海口人對老街有感情。拍邱氏祖宅,就是用圖片緬懷海口的歷史。清明節(jié)前,我去參觀了海口解放西路竹林街131號院,將每一個陳列室瀏覽了一篇,不禁對這所宅子當年的主人產(chǎn)生了崇敬之心。
這里記錄著瓊崖黨組織創(chuàng)建、發(fā)展與壯大的光輝足跡。從大戶人家的老屋到海南人民心中的“南湖游船”,邱氏祖宅承載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海口市民韓忠海
這里刻錄城市歷史
酒店定在海口解放路附近,因此順便帶兒子參觀了竹林街131號院邱氏祖宅。
這處紅色遺址保護得很好。邱氏祖宅與大多數(shù)紅色遺址一樣,刻錄了城市歷史,是城市記憶中抹不去的痕跡。海口的每一位年輕人應該知道“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在這里,沒有瓊崖革命艱苦卓絕的斗爭和邱秉衡先生當年的支持,就沒有海口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北京游客徐春燕
?
?
相關(guān)鏈接:
瓊中革命老村吃上“旅游飯”建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shù)設計等作品,版權(quán)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