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連續走訪川大6家復印店,老板都是湖南新化人
3所高校20家復印店,15家老板是湖南新化人
川內湖南新化人開的快印店約1200家,成都市約800家
數說新化現象
樣本
成都三所高校,20家復印店,15家湖南新化人開的
份額
川內新化人開的快印店約1200家,成都市約800家
投入
高校內十來平方米的復印店,投資約在三、四十萬元
產出
2008年至2013年營業額年遞增率約在15%~20%,2013、
2014年行業增速減速,年遞增率約在10%,而今年相比去年同期,營收下降了約10%。快印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日前,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馮軍旗8年前的論文《新化復印產業的生命史》,在網絡走紅。據文中統計,近20萬湖南新化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復印相關工作。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成都市內三所高校,學校和周邊共20家復印店,其中15家的老板是湖南新化人。記者從四川省湖南商會快印分會會長鄒聯書處獲悉,四川省內湖南新化人開的快印店約有1200家,成都市約有800家,占到省、市快印行業約七成。
然而,他們中的先知先覺者已意識到,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紙質產品需求空間受擠壓,快印產業正面臨轉型。
論文走紅
新化復印“軍團”占全國85%
馮軍旗于2006年到2007年,抽取了北京地區8所高校校內和周邊的復印店進行調查,并對數十位新化從業者、產業代表人物進行訪談,還原了新化復印產業的發展歷程。據文中統計,近20萬新化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復印相關工作,來自新化縣的打印復印“軍團”占據了全中國打印復印市場份額的85%。
在馮軍旗看來,每個訪談對象都有一個關于習得維修技術、帶徒經營的精妙故事。新化復印產業從40年前開始發展,一共經歷“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流動維修復印機”、“復印店”、“二手復印機專業市場”、“辦公設備制造”五個階段。具體地說,它展現了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五十年前,兩個新化人在外偶然獲得了機械打字機維修技術。以此為開端,在歷史潮流和各種偶然間,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國的二手復印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擴散到國內,通過專業市場銷售到專業復印店,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構建了遍布全國的經營網絡。
這樣一篇以社會學田野調查面貌展現的文章,8年之后突然走紅網絡。不少網友對馮博士扎實詳盡的調查、深入研究的專研精神感到敬佩,也有網友對“復印店老板多是湖南新化人”的現象表示驚訝,更有網友對湖南新化復印產業顯示出濃厚興趣。
論文意外走紅后,有媒體日前對馮軍旗進行了專訪,在他的眼里,“新化現象”類似于“成都小吃”、“沙縣小吃”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擴散型經濟”。這種經濟現象色彩斑斕,在社會學、經濟學領域都極具研究意義。“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本地走訪
川大6家復印店老板都是新化人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對四川大學望江校區、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西南交通大學九里堤校區三所高校及周邊20家復印店進行了走訪,發現其中15家店的老板是湖南新化人。
在四川大學東三食堂附近,一家十多平方米的復印店內擠滿了來復印、打印論文的學生,店內7臺打印復印機,9臺電腦,基本都處于工作狀態,三四位店內工作人員在忙活,排版、打印、復印、裝訂……說著夾雜著地方口音的普通話。
據記者詢問,這家店老板便是來自湖南新化的。說到湖南新化復印產業,老板邊忙活,邊笑笑說,“北大博士一篇論文都寫到了嘛,就是那么回事哦。”據他稱,這篇論文圈內已傳播開,都在談論。
在四川大學東區東一食堂附近一家復印店,老板鄒女士同樣來自新化。她來成都從事復印行業有七年了,他們一家人先到成都,后來又將姨父、舅舅等親戚帶到成都,都在做這行。“我們那里,幾乎每家都有人在做這一行,都是師傅帶徒弟或者跟著親戚、朋友出來的。”鄒女士說。
記者在四川大學走訪的6家復印店中,老板都來自湖南新化。
從事快印行業20年的四川省湖南商會快印分會會長鄒聯書,見證了這個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去年8月,四川省湖南商會快印分會成立,鄒聯書出任分會會長,目前分會有300家左右會員。據鄒聯書介紹,四川省內新化人開的快印店約有1200家,成都市約有800家,占到省、市快印行業約七成。
原因探秘
一個人干復印掙了錢,就會帶出來更多新化人
復印“軍團”為什么是新化人?馮軍旗文中提到,這一軍團的形成純屬偶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新化縣有一部分村民因為從事打印機、復印機的維修攢到了第一筆原始積累,后來發現,機器不僅是可以拿來修,修完了還可以讓它雞生蛋、蛋生雞。于是一些新化人開始對準日益崛起的打印復印市場一陣猛攻,很快就以家族、鄰里、同鄉的傾巢出動之勢磕下了一條不易發覺的生財之道。
新化的復印產業為什么擴張得這么快?馮軍旗認為,師徒制是一個主要因素。師傅不斷帶新徒弟,而徒弟掌握技術成了師傅后,也開始帶徒弟,如此不斷循環。很多新化人都是從學徒做起,最后獨立經營。
另一個就是血緣、地緣的紐帶作用。新化人總結過他們是“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一個人出來干復印掙了錢,就會把更多的新化人帶出來。這也是可復制的、綿延不斷的過程。師徒制和地緣紐帶效應,導致了新化復印產業的原子式擴張。
據鄒聯書介紹,新化人在四川開的復印店中中,很多是投資三、五十萬元的夫妻店,有部分是投資在200萬元左右的中小型圖文店,投資上千萬的則鳳毛麟角。而高校內十來平方米的復印店,投資約在三、四十萬元,這也是目前這個行業的基本投資門檻。
行業發展
價格優勢與維修技術
馮軍旗論文中談到,“以二手復印機為中心的產業鏈的形成對產業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市面上的打印復印機生產廠商絕大多數來自日本、美國。早期,由于打印復印機價格高昂,新化從業者掌握了維修技術后,幾乎都使用從日本、美國淘汰的二手機器。
鄒女士介紹,店內這些打印復印機都是買的二手的,新機器價格高昂,這些二手舊機器都是日本、美國淘汰的。據稱,這些舊機器大概一、兩萬元一臺,但也僅能用一、兩年。壞了后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就再另外購買,“維修技術自己琢磨琢磨就會了。”
新打印復印機價值不菲,與二手的價格相差約6-10倍。據了解,假若一款二手彩色打印機3、4萬元,同款的新設備則要三、四十萬元,鄒聯書買的最貴的彩色打印機150萬元,同款二手的約40萬元。
鄒聯書說,2007年以后,他的店里開始采購使用新設備,前年在樂山開出的店,所有設備都是新的。他認為,這是新的發展時期的需要,一方面客戶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店內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用工成本也會越來越少,此外,客戶的滿意度因為新設備也明顯提升,回頭率提高,也會積累更多客戶。
隨著新化人在這個產業鏈條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近上游產業鏈,鄒聯書也自去年開始了圖文行業的設備與耗材代理,做富士施樂、佳能、三菱等廠家的代理商。也有新化同鄉人開始了圖文行業機械制造。
面臨轉型
亟待整合做強做大
鄒女士感嘆,這些年生意越來越難做,做這行的人越來越多,“川大周邊都有十多家,競爭激烈,價格壓得越來越低。”而鄒聯書覺得,現在快印行業發展已面臨轉型,已過了拼設備、拼低價的時候。
在鄒聯書看來,2008年至2013年是行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段時間營業額年遞增率約在15%~20%,以此增長率,若一家店2008年一年營收120萬,到2013年便能達到300萬元一年。2013、2014年行業增速減速,年遞增率約在10%,而今年相比去年同期,營收下降了約10%。他認為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其次,運營成本越來越高,房租上漲、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此外,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手機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紙質品越來越少、快印業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鄒聯書覺得,這個行業雖然新化從業者群體龐大,但是還很分散,還未能形成聯合體,抱團發展的意識還不濃。他認為,“未來需要整合、做強做大,這需要整個行業的努力,還需要政策的參與、支持。”
?
?
相關鏈接:
老師偷印考卷助兒子考滿分 檢方:復印不算盜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