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科比賽圖
蘇州世乒賽開幕前,“張繼科能否實現男單三連冠”成為乒乓圈內外的一大熱議話題。最終,“藏獒”未能成就這一偉業,對張繼科及喜歡他的乒乓球迷來說,這一結果多少有些遺憾,但這一遺憾同時凸現出中國乒乓球一種理念的提升,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國乒讓球”這一特定時期的產物已經成為歷史。
近六十年,國乒一直是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早期的中國競技體育整體實力不強,加上復雜的政治背景,當時能參加世界大賽且具備沖擊冠軍實力的隊伍少之又少。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處于國際社會邊緣位置的中國急需展示自身形象,在此背景下戰績優良的國乒自然扮演了中國體育紅旗手角色。為了“更好”地展示東方大國的新形象,為了“更好”地體現新首都北京的活力,在內部可以操作的前提下,“讓球”便應運而生。
1961年至1965年期間舉行的三屆世乒賽男單決賽,交戰雙方均是莊則棟、李富榮兩名國手,前者來自北京,后者出生于上海。根據高層的旨意,三次對決李富榮均輸給了莊則棟,從而促成后者成就男單三連冠偉業,成為當時世界乒壇最耀眼的一顆明星。莊則棟的成功,給當時的中國體育乃至整個中國樹立了一個時代榜樣,中國也通過打造國乒這個英雄團隊以及莊則棟這個標志性人物,在世界體壇乃到國際政壇有了更多的伸展空間,上世紀70年代初震驚全球的“小球推動大球”,國乒、莊則棟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年國乒的“讓球”行為,不僅僅是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形象的政治武器,還扮演著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特殊禮品這一角色。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中國與朝鮮“同志加兄弟”的關系正處于歷史最高潮,為了向外展示中朝非同尋常的友誼,“讓球”就成為一種政治工具,于是那段時期中國女乒兩次在單打決戰失利。似乎是覺得這種還不能更好地體現中朝友誼,兩國好手還在世乒賽上合演了聯袂奪取女雙冠軍的一幕,借助世乒賽的一舞臺,中朝將“同志加兄弟”的關系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八十年代后國乒讓球的性質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主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下,為了最大程度確保國乒最終獲得冠軍,決賽輪前的一些內戰,誰勝誰負由領導拍板。另一種情況是,如果決賽在兩名國手之間展開,為了獎勵一些功勛運動員或考慮到其他因素,比賽結果也由國乒決策層確定。當時,中國已逐漸融入世界大家庭,運動員包括教練員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層背景為后來出現的“何智麗風波”埋下了伏筆。
公平競爭是競技體育的靈魂,無論讓球出于何種目的,嚴格意義上講這種行為都是對競技舞臺的褻瀆。讓球,與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讓球,讓政治成為體育的指揮棒;讓球,也是對運動員刻苦訓練、勇攀高峰的一種默視。對我們來說,不同歷史時期的讓球更多是從大局出發,是個人服從集體,但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士未必會這么理解,屢見不鮮的讓球,他們對中國人的道德、信仰難免會產生偏見和誤解。
話說回來,蘇州世乒賽國乒在男單戰場包攬四強席位,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志在沖擊三連冠的張繼科并沒有得到“外力”的幫助下,他在與新人方博真刀真槍的比拼中敗下陣來。對不斷創造紀錄的國乒來說,張繼科的失敗或許是一種遺憾,但這種遺憾和公平競爭擺在一起,無疑顯得十分渺小。對國乒來說,失去的只是一個人為奇跡的誕生,得到的卻是來自各方的普遍敬意。
?
?
相關鏈接:
世乒賽馬龍4-1樊振東破咒 首進決賽與方博爭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