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也是蘇聯(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中國、英國等很多國家都會隆重舉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閱兵或相關活動。每當這樣隆重的慶典,作為國家的精神脊梁,那些健在的、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老戰士都會被邀請參加,那些已故的英雄們也會被人們以各種方式懷念。從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前的長明火,到華盛頓國家廣場中心鑲嵌著4048顆金星的自由之墻,再到倫敦議會附近白廳街上的紀念碑,都向后人默默講述著二戰英雄們的歷史。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俄羅斯、美國、英國的二戰老戰士和他們的后人,他們依舊是人們心中的英雄,是國家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正如俄羅斯女詩人別爾戈里茨寫過的名句“誰都沒有被忘記,什么都沒有被忘記”。
俄羅斯孩子能聽懂二戰老歌的時代精神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目前全俄還有約21.75萬名二戰老戰士和270萬戰時后方工作者。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3月在“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組委會”的會議上說:“勝利日是團結、凝聚民心的日子,要讓俄羅斯青年人從老戰士那里、從歷史中繼承最好的東西。”俄羅斯政府不僅利用紀念勝利日的機會讓民眾了解國家歷史和先輩的功績,增強他們維護社會團結和國家利益的意識,還拿出多項舉措,關懷這些“衛國戰爭的老戰士”,比如修繕老戰士的住房,為每位老戰士、已故戰士配偶或衛國戰爭參與者(如戰時軍工企業員工、隨軍記者)等發補貼。
“活著的英雄”“和平的柱石”“國家的靈魂”“最可愛的人”是俄羅斯媒體經常用來歌頌二戰老戰士的詞匯。無論是在蘇聯時代,還是在今天的俄羅斯,二戰老戰士永遠是“最受尊敬的公民”。“二戰老戰士”幾乎成為俄愛國思想、國家情懷、民族精神的代名詞。在俄羅斯,每個大城市都有老戰士委員會,每個協會都有老戰士合唱團。幾十年來,老戰士合唱團如同一面面勝利的旗幟,飄揚在俄羅斯的機關、校園和軍營,飄進俄羅斯人的心頭。《環球時報》記者在圣彼得堡參加過全俄老戰士歌唱大會,有老戰士驕傲地說:“無論是在蘇聯解體的艱難時刻,還是在葉利欽執政茫然不知所措的困難時期,我們從未停止演出。我們不是為了掙錢,因為演出從來沒有收入。”他們最喜歡的舞臺是中小學和高等學府,最愛與學生們一起唱歌。有老戰士強調:“雖然我們演唱的蘇聯時期描寫戰爭精神的老歌說不上是流行歌曲,但孩子們能感受到其中的時代精神。”
俄羅斯二戰英雄、退役少將塔拉斯·舒德洛也向《環球時報》記者強調,他們的生活狀況總是受到各級政府的關心,即使是在國家遭遇困難的艱難歲月,他們的衣食住行也能得到保證,“重視、尊重和關心二戰老戰士是天經地義的事”。舒德洛向記者展示了“紅旗勛章”和“為祖國服務獎章”。據他介紹,僅莫斯科就有17位年齡超過百歲的老戰士,“百歲老兵”現象間接說明,經歷戰爭磨礪的英雄們一直享受政府的特殊關照和全社會的關心。
92歲高齡的亞歷山大·米羅諾夫曾在蘇聯后貝加爾方面軍第六坦克軍團第16機械化旅任爆破手,德國法西斯投降后,他直接從歐洲戰場轉戰到中國東北,參加痛打日本關東軍的戰役。米羅諾夫告訴記者,有了老戰士委員會,俄羅斯各地的老戰士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們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也可以發揮很多作用。他和一些老戰士經常去中小學和高等院校演講,在國家重要節日和慶典期間成為尊貴的主角。在一些外事場合,老戰士也會扮演重要角色。
83歲的老戰士阿巴索夫是全俄老戰士委員會中國分會主席,他的父親是蘇軍飛行員,曾幫助中國抗戰,遺體安葬在南京烈士陵園。阿巴索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蘇聯時期,老戰士在各單位住房分配的名單上總是排在最前頭。現在,有人建議政府讓二戰老戰士終身免費乘飛機和火車,但阿巴索夫認為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說:“我們只需要來自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人的尊重,而不是過多的照顧。”他認為,二戰老戰士是俄羅斯的精神財富,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抓緊時間,搜集和整理他們的戰斗歷史、戰斗精神,重視老戰士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
二戰老兵是美國人了解歷史的“活教材”
在俄羅斯、美國、英國等很多國家,都有二戰紀念碑,以紀念戰士們為國家安危與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說過:“我們欠為國家服役過的英雄男女們的情,永遠還不清。我們應當永遠感激他們,美國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犧牲。”在華盛頓國家廣場中心的二戰紀念碑前,《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看到一群來自康涅狄格州一所中學的學生。有老師講解說:“知道這里的‘自由之墻’有什么寓意嗎?墻上鑲嵌有4048顆金星,每一顆星代表100個曾經鮮活的美國人的生命,這意味著二戰給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僅次于150年前的南北戰爭。他們是后人永遠銘記的英雄,更是美國精神的脊梁。”
“我們應永遠銘記在二戰中為正義而戰和犧牲的勇士。我們應重視戰爭的教訓,努力避免將來發生戰爭。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有關國家都應以十分莊嚴、隆重的形式紀念這一偉大事件。我們還應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加強各國之間的友誼,特別是促進關系不太融洽國家之間的理解。”今年91歲高齡的美國二戰英雄羅杰·內伯格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還強調了這一特殊群體對世界和平的重要意義。內伯格爾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突出部戰役等一系列惡仗,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曾獲得過美國軍界頒發的紫心勛章、銀星勛章、銅星勛章。內伯格爾85歲生日時,美國總統還向他發來親筆簽名的賀壽信件。多年來,內伯格爾一直是美國人了解二戰歷史的“活教材”,他寫文章、上電視,參加討論會,去學校和各種組織演講。據內伯格爾介紹,對于二戰老戰士,美國的社會福利“雖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但也相對不錯。他曾積極要求國會通過“榮譽飛行網絡”計劃,讓老戰士參加重要紀念活動時免除包括乘飛機在內的所有費用,同時有志愿者陪同、照顧。
英國《衛報》曾評論說,如果沒有這些浴血奮戰的老戰士,英國的歷史就會重寫。為紀念諾曼底登陸70周年,《泰晤士報》曾以“向老戰士致敬”為題做專刊,稱這些老戰士是“民族的脊梁”,并強調“老戰士精神永存”。
90歲的喬治·貝茨擔任過英國諾曼底老戰士協會的秘書長,幾乎每年都組織老戰士在登陸日回到諾曼底參加紀念活動,緬懷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在堪稱“二戰轉折點”的諾曼底登陸戰中,貝茨所在的皇家工程部隊承擔著艱巨的掃雷任務。在清除德軍在海灘上埋下的地雷時,德軍狙擊手的子彈擊中貝茨的面頰,至今他的臉上仍有一塊略微凸起的疤痕。貝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很幸運,我活了下來。但我失去了許多朋友,他們死的時候才十七八歲,還有的才16歲,還是孩子。”貝茨后來還被派到印度、馬來西亞和日本軍隊作戰,并在新加坡參與解救盟軍戰俘的行動,直到1948年10月退役回到英國。貝茨說:“我們進入戰俘營時,都驚呆了,那里就像人間地獄,日本人用非人道的手段殘忍地對待戰俘。戰敗前,他們還試圖將每個躺在床上的人活活殺死。”
貝茨說,英國人沒有忘記這些保家衛國的老戰士。去年紀念諾曼底登陸戰70周年活動期間,貝茨共處理3234封電子郵件,忙的時候每天接聽四五十個電話,回復五六十封信,先后接受過29次采訪。他還經常到各地中小學給孩子們講戰爭故事。為表彰貝茨的志愿者精神,英國首相卡梅倫為其頒發了“光芒獎”。
在2014年英國二戰老戰士的一次活動上,貝茨遇到98歲的“戰地甜心”薇拉·琳恩。二戰爆發后,琳恩在英國廣播公司主持節目,朗讀妻子寫給遠赴前線丈夫的信,深受好評。她還出演電影《我們會再相逢》,并推出同名歌曲。為提振士氣,琳恩還深入印度、緬甸戰區慰問演出。丘吉爾曾說,“琳恩相當于四個陸軍師的力量”。活動現場,一名在緬甸遠征軍戰斗過的老戰士老淚縱橫地對琳恩說:“我依然記得你站在汽車后座上為我們演唱的情景,你的歌聲像一縷陽光,驅散了戰爭帶來的陰霾……”琳恩握著這位老戰士的手,為他又唱起那首著名的《我們會再相逢》。
奉勸日本首相真誠反省
近年來,貝茨參加過從阿富汗、伊拉克戰場退役的老兵活動。看到許多人肢體殘缺,情緒低落,貝茨十分感慨:“戰爭不但使人身體受到傷害,更重要的是精神創傷。”貝茨苦笑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戰爭結束時我還年輕,忙著組建家庭,忙著生計、照顧孩子,忙碌的生活沖淡了戰爭的陰影。但是80歲后,每當夜深闌靜,噩夢再次來襲,70年前的戰爭陰影仍然在腦海中徘徊。”他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記住他們的抗戰史,也希望類似的人類悲劇不要重演。
對仍有國家的政要不愿真誠反省戰爭,甚至避重就輕,試圖美化戰爭罪行的做法,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巴丹和科雷希多保衛者紀念協會會長珍·湯普森感到氣憤,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父親曾在二戰期間被日軍俘虜,我制作過兩部紀錄片——《不能重演》和《巴丹悲劇》,采訪過上百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年發生在太平洋菲律賓戰役中的巴丹和科雷希多島的戰事……我父親的生日是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遭到日軍偷襲的日子,所以這個日子對我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希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能利用今年的機會主動承認侵略歷史,他需要有這樣的勇氣,只有這樣做才能有利于撫平今天仍然存在的戰爭創傷。”湯普森還說:“任何國家都不該逃避歷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告慰戰爭受害者的在天之靈,才有希望避免悲劇重演……我們是人類——地球上的‘高等動物’,我們不應辜負人類的美名:彼此富有同情心。我們必須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
相關鏈接:
江蘇啟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月”
日本新審定教科書現倒退 淡化南京大屠殺罪行
日新教科書再度挑釁鄰國 更改對南京大屠殺表述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