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償刪帖是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漏洞所實施的變相敲詐。這種違規行為,一方面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嚴重透支了整個社會的向心力。
據媒體報道,近日,湖北省蘄春縣公安局破獲一起特大有償刪帖案,全國22個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額超過5000萬元。其中,一名26歲從事刪帖業務的犯罪嫌疑人4年凈賺780余萬元。隨著巨額“黑金”曝光,一條隱秘的互聯網黑色產業鏈更加清晰地進入公眾視野。
刪帖,無非是利用技術或人工操作的方式刪除某些具有負面影響的稿件、帖文、評論等,其背后是“花錢免災”的主觀心態及利用這種心態形成的“求富”心理。也正是在這樣的“市場需求”面前,這種違規行為具有了一種“你買我賣”“愿打愿挨”的“正當性”,而完全忽視了道德倫理,挑戰了法律底線。刪帖的黑色利益鏈中,每個參與者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特性,強硬且粗暴地將這種需求違規變現,在雙方“彼此默認”下,這種黑色的產業鏈不斷做大。
網絡刪帖收費行為,表面上看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實則是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漏洞變相的實施敲詐。這種違規行為,一方面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嚴重透支了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在人人互聯的網絡時代,當網上的信息成為左右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網絡應用就成為人們的夢魘。因為,“線上的行為都是線下真實生活的反映”,今天我們如果接受了網絡刪帖收費的合理存在,那么與接受現實社會的“黑社會收保護費”又有何異?一個健康的網絡社會,決不允許存在吞噬網絡健康基因的蛀蟲。因此,必須斬斷包括有償刪帖在內的黑色利益鏈。
客觀分析一下有償刪帖行為本身,這種手段并不高明。但之所以能不斷做大,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包括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利益訴求的錯落交織、規避監管的隱蔽手段等。而既然是毒瘤,祛除的話必然會觸動部分人的利益,造成這個群體一定程度的疼痛,但只有從源頭上挖出毒瘤,放出黑色利益鏈流淌的黑血,健康的網絡種子才能生根發芽。
加強打擊網絡有償刪帖,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培育理性的上網意識,應成為每位網友的自覺認知。網絡大家庭的建設,需要政府、網民、社會組織的齊抓共管,一個收費刪帖行為的存在,可以檢測出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網民上網認知水平的高低,以及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默契程度。面對人人喊打的網絡收費刪帖,“運動式的喊打”雖有短時之效,卻未必是長久之計。
為根治“網絡毒瘤”調制一劑良藥是“780萬元”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帶給我們的最大警示。而理性分析、堵住漏洞、依法治網無疑是這個藥方的核心“藥材”。積極探尋網絡傳播規律,及時疏導網上信息的傳遞通道,在網絡治理過程中引入法律思維,“有償收費刪帖”才無處遁形,廣大網民也就會擁有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
?
?
相關鏈接:
起底“刪帖產業”大客戶:官員、明星、上市公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